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助力教师精准把握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切实提升学院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水平,10月10日,智能工程学院特邀重庆邮电大学唐贤伦教授于六度空间·无限多功能厅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实践与新形态数字化课程建设思考”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智能工程学院智能电气教研室主任晁晓洁主持,学院智能电力教研室、智能电气教研室、智能制造教研室、智能装备教研室、智能控制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学习。
讲座伊始,唐贤伦教授以“一流课程建设核心标准”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国家级、重庆市级一流课程的申报要求与评价维度。并结合权威数据,清晰呈现了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数量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各类课程的评价指标差异,深入剖析了当前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目标定位模糊、评价体系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共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锚定标准补短板,聚焦特色强优势”的建设思路,为教师们明确了后续课程优化的方向。
在实践分享环节,唐教授紧密结合智能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以《电力电子技术》一流课程建设为例展开详细讲解。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拆解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从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协同安排,到进阶式全流程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展示了课程从规划到实施的完整路径。还特别强调“课程思政是体现课程思想性最好的途径”,通过分享如何将行业精神、家国情怀融入电路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环节,为教师们提供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范本。
讲座后半段,唐贤伦教授聚焦“新形态数字化课程建设”,深入讲解了教育知识图谱在课程资源整合、个性化教学推送等方面的应用原理,提出数字化课程建设需“以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观点。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如何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案例、实验数据、课件资源等成果转化为优质教材的方法,为学院教师推动课程成果固化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讲座落下帷幕后,一场围绕《电力电子技术》新形态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深度交流研讨会,在梅若207会议室接续开展。唐教授首先抛出了核心主题:如何将抽象的电力电子概念,如电路拓扑结构、换流原理、PWM波形调制,通过动态仿真、微课视频等数字化手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探究的直观对象。唐教授指出新形态课程的关键在于“融合”,即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深度研讨有机结合。未来课程打造需打破线上与线下的壁垒,将线上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与线下课堂的深度研讨、实践互动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最后,智能电气教研室晁晓洁主任对唐贤伦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诚挚感谢。并特别指出,本次讲座和交流研讨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性,为学院进一步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探索数字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思路,希望全体教师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王柳月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上一条:【智工动态】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工业视觉检测应用实战营第6期圆满收官
下一条:【智工动态】智能工程学院成功举办教师教学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