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电影评论中心合川、綦江双校区教育资源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7月4日,中心在合川校区菩提书院电影教室成功举办双校区师生交流会。本次会议以“融合・共享・成长”为主题,聚焦教学设计、特色展映、影像创作指导及学生培养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交流会由陈霞老师主持,来自两校区的8位师生代表依次分享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会议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联动模式,合川校区设为主会场,綦江校区分会场的教师通过线上连线方式同步参与了此次交流。
聚焦教学设计:以“提问”打开思辨空间
合川校区力冬梅老师以《从小说到电影》课程为例,结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授课实践,分享了“三环驱动”课堂设计理念。她通过设置“切口小、外延大”的提问(如“你如何认识盖茨比?”),引导学生从观影感受走向深度思辨,最终自主建构时代背景与人物的关联认知。她强调教学需形成“教什么—怎么教—学到什么”的完整闭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目标。
技术赋能教学:标准化提升协作效能
綦江校区的宋伟老师结合第一届35mm影评人周的放映实践展开分享。他围绕“35mm影评人周放映技术手册”,重点介绍了DCP放映与vmix导播切换相结合的技术应用经验,成功推动多声道切换、画幅自适应、声画同步等技术操作实现标准化落地。宋伟老师提到,经过实践打磨,学生团队已具备独立完成电影厅放映任务的能力,宋伟老师的分享内容详实、实践性强,不仅系统梳理了35mm影评人周的放映技术规范与实操要点,更为下半年即将在合川校区举办的第二届35mm影评人周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成熟经验,从技术保障、团队协作到流程优化等层面奠定了扎实基础,助力活动筹备工作更具针对性与高效性。
精准挖掘人才:建立创作成长路径
綦江校区的王文龙老师以一句生动的“脚上沾满泥点子,才能想出好点子”开启分享,深入介绍了影像团队独具特色的“四步法”培养机制——精准选题锚定创作方向,跨校区掘才汇聚优质力量,项目式招募激活参与热情,“销售式指导”赋能实践成长。这一机制始终以实际作品为驱动力,着力推动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实现能力跃升。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夏黔渝的作品,2025 年太阳澳门集团网站毕业季概念片《千万分之一的你》被重庆共青团、中国大学生在线(西南)等官方媒体发布、报道。鲜活案例正是“从课堂走向社会”影像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实践导向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
同为影像创作指导老师,合川校区的颜海老师分享了其独具特色的育人思路。他聚焦“影像人才孵化”机制的优化升级,主张从以往“广撒网”式的普及化培养,转向“深耕田”式的精细化培育。具体实践中,颜海老师通过社交平台精准甄别对影像创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再以小班工坊为载体测试其专注度与潜力,进而为具备摄影、剪辑等特长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为让学生直观感知自身进步,他创新推出“技术进步档案”,通过作品对比、技能指标等可视化方式,清晰呈现学生能力提升的轨迹。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颜海老师会优先提供专业设备支持与项目申报推荐机会,以阶梯式培养助力影像人才从兴趣萌发走向专业精进。
影评指导:从“疯狂输出”到“稳定生长”
合川校区电影协会2024届社长邓欢同学带来了题为“用影评去感受世界”的分享。她提及,在邓丽娟老师的持续悉心指导下,自己的影评写作经历了从“模板式”应试表达向兼具个人独特视角与深度批判思维的专业影评创作的蜕变,并在多项赛事中屡创佳绩——不仅摘得“第七届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特等奖,更在第3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中斩获2025年度大学生影评推选本科生组“最佳影评荣誉”,该奖项全国仅2人获此殊荣,含金量十足。
邓欢在分享中动容地回忆,从最初提笔时的生涩拘谨,到能够独立完成结构清晰、观点鲜明的专业影评,正是老师不厌其烦的耐心打磨与中心平台提供的持续实践锻炼,助力她走出校园的方寸天地,触达更广阔的世界。她感慨道:“电影评论中心不仅让我认识到影评的力量,更让我明白成长的意义。”这段亮眼的成长轨迹,不仅生动彰显了中心“以赛促学、以评育人”教学理念的实践成效,更深刻体现了长期陪伴式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深远影响。
合川校区的邓丽娟老师围绕影评写作培养,提出了“短评—长评—赛事”的三阶训练路径。她以一句真诚的感悟开篇:“写影评是疯狂输出,教影评更像是修心。”在教学实践中,她通过建立系统的选题库为学生提供影评创作方向,以明确的DDL(截止时间)倒逼学生进行写作,更以层层递进的“连环追问”激活学生的表达欲与思辨力,引导他们从碎片化的短评练习,逐步过渡到逻辑完整的长评创作,最终以赛事为检验平台,推动学生在高强度的挑战中把握写作节奏,在专业认可中收获成长的底气。这一训练体系既注重能力的阶梯式提升,也暗含对学生心性的打磨,让影评写作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个人与世界的桥梁。
陪伴式成长:从参与者到创作者的蜕变
“电影协会让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同行者。”綦江校区2024级电影协会骨干陈鑫悦同学在分享中眼含笑意,语气里满是成长的笃定与动容。作为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她的电影协会之旅始于一场普通的放映活动——那时的她还是个站在后排默默递话筒、整理座椅的志愿者,看着学长学姐们从容调度流程、与观众交流互动,心里既羡慕又带着几分胆怯。而如今,她已能独当一面,同时肩负着协会活动部部长的职责,成为统筹“名师课堂”活动的核心组织者。陈鑫悦笑着回忆,正是这些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统筹”的角色转变,让她真切触摸到责任的重量——原来一场顺利的活动背后,藏着无数需要提前预判的细节;也让她读懂了协作的价值。从躲在人群后观察的“旁观者”,到站在台前主导的“同行者”,电影协会不仅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光影世界的门,更让她在实践中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随后,綦江校区的梁冬梅老师围绕“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展开分享。她将对学生的主题指导深度融入细腻的育人过程,尤其强调通过情绪价值的精准供给与长久的陪伴式引导,帮助学生拨开创作迷雾、锚定表达方向。她始终坚定地认为:“育人靠的是以心换心,才能让不同的种子都成长为参天大树。”面对初涉创作领域、常感迷茫无措的学生,梁老师从不会急于抛出预设的主题框架,而是先以耐心的倾听者身份走进他们的世界——认真聆听他们关于生活的困惑、对社会现象的零星感触,甚至是那些尚显稚嫩、看似不成形的想法。这种以心换心的陪伴,贯穿于梁老师的日常,通过润物无声的情绪滋养与始终在场的陪伴,让曾经在创作中徘徊不定的学生逐渐找到了内心的锚点,一步步从迷茫走向坚定,在创作中主动聚焦社会议题,用镜头书写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影评中,以更敏锐的社会视角解读影像背后的人文关怀。
8位师生分享结束后,现场进入自由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多任务并行下如何高效指导学生团队”“人力有限时如何保障多岗位工作有序推进”等核心问题深入探讨,同时聚焦学生工作体验与成长价值,针对保持参与热情、应对临时退出或不配合等实际难题交流经验策略。尤其针对写作、接待等幕后岗位学生的认同感问题,老师们分享了沟通、激励与陪伴的方式,强调以成长视角引导学生理解幕后工作的重要价值,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本的理念。
随后,綦江校区主任助理幸李寒老师在交流会上系统展示了近年来校区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及作品公开发表的整体成果:从最初育人成果寥寥可数,到2025年上半年已累计达成20项以上,这一显著跨越直观印证了电影评论中心在学生指导能力与师资参与度上的稳步提升。结合实际工作,幸老师深入剖析了綦江校区学生团队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在兴趣持续性驱动、组织架构完善度及体系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向:通过重新规划电影评论中心学生组织架构,明确职能分工,推动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她强调,学生成长既需要实质性的激励机制作为支撑,更离不开可沉淀、能增值的实践经历。而教师的核心职责,便是为学生搭建足以“写进简历”的成长舞台,通过清晰的能力培养路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持续提升,让每一份付出都能转化为看得见的成长印记。
最后,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彭可老师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双校区交流不仅是对中心本学年工作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方向预判与任务布置。他表示,中心之所以能够在教学、活动、赛事等多方面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正是因为每一位老师都身兼多职、才华横溢,既是课堂上的授课者,也是活动的策划人、导演、放映员,甚至是走在校园前沿的“时尚代表”。彭主任强调,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第一课堂出发,通过第二课堂延展,以赛事与社会服务为平台,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影评育人”体系。
在谈及接下来的工作规划时,彭可老师提出,中心已迈入3.0阶段,下一步将更注重“以育人成果为导向”,通过挖掘多元赛道、跨学科合作、强化学生典型案例凝练,不断拓展通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本次交流会为教师们今后的工作打开思路,在育人成果的可视化、复制性与持续性方面下更大功夫,也为电影评论中心的新阶段发展明确了方向。
撰稿:何雨恒
摄图:李骥、唐秋冀
上一条:【学生处】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启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下一条:【大数据教研】教案评选展风采,匠心筑梦谱新篇——大数据学院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