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学生理解货币的历史演进与经济学原理,2025年5月13日,通识教学部《生活中的经济学》主讲教师刘静宜邀请《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主讲教师王梓凡,在仁者楼303教室开展以“货币的前世‘经’生”为主题的双师授课。两位教师以跨学科视角搭建货币认知框架,带领学生在时空交织中解码货币的本质与社会价值。
历史脉络:在实物叙事中勾勒货币演进轨迹
课程伊始,王梓凡老师以原始社会“以牛换米”的偶然交易为引,抛出“如何突破物物交换困境”的问题,随后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实物货币图片,指出当人类发现贝壳、金属等实物具有易分割、耐储存的特性时,货币雏形应运而生。
随后,王老师以明朝中后期的白银流通为例,重现了16世纪欧洲商船携带美洲白银作为“硬通货”,换取中国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的历史故事。谈及货币形态的创新,王老师重点介绍北宋交子与明清银票:“蜀地商人因铁钱笨重,发明了世界最早的代用货币‘交子’”。王老师强调,从交子到晋商银票,货币完成了从“实物承载”到“信用承载”的革命。
在纸币发展部分,王老师对比五套人民币指出:“纸币演变是国家信用与时代特征的直观映射。”进入数字时代,王老师解析三类货币差异:“电子货币实现便捷非现金支付;虚拟货币依赖特定场景或技术共识;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数字化形态,是国家信用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创新。”学生通过学习货币形态变迁,直观感受其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经济逻辑:在原理阐释中揭示货币本质规律
接着,刘静宜老师从经济学视角切入,以“早餐店用货币购买面包”的日常场景为喻,拆解货币的核心功能:“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于破解了交易中的双重偶然性困境——你无需寻找既卖牛奶又需要面包的交易对象,也省去了逐一检验商品质量的成本。”刘老师将货币比作“市场润滑剂”,强调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统一价值尺度,推动跨地域、跨时空的大规模交易成为可能。
针对货币起源这一根本问题,刘老师提出自发秩序理论:“如同语言并非某个人的发明,货币是无数交易者在长期互动中磨合出的共识产物。”刘老师以王老师提及的交子为例,进一步阐释:“交子的出现并非官方强制推行,而是蜀商在交易困境中自发创造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市场主体通过合作形成规则的典型例证。”
在解读“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时,刘老师呼应王老师讲述的16世纪英国金币掺假事件的历史背景,层层剖析其作用机制:“当法定价值相同但实际价值不同的劣币与良币同时流通,人们会本能收藏良币、使用劣币,最终导致劣币独占市场。”刘老师继而引申至现实社会:“排队时插队者获利、职场中投机取巧者晋升等现象,本质上都是劣币逻辑的体现——当不良行为缺乏约束,优质行为就会被逆向淘汰。”理论与现实的对照,引发学生对制度设计与社会秩序的深层思考。
课程最后,两位老师以凝练的对话对货币文明进行总结:“货币发展历经千年,不变的是人类对有序交易、公平秩序的永恒探索与追求。”此次双师课堂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历史实证与经济逻辑的深度交融,让历史为经济原理提供实证,经济为历史现象赋予逻辑,助力学生在多元视角中构建对货币的立体认知。
学生心得
这堂课让我体会到了双师教学模式的优势,王老师将经济学原理货币的发展历程、劣币驱逐良币等讲解得深入浅出;刘老师则结合生活实例,让同学们“近距离”体会生活中的经济学,让抽象知识鲜活起来。我会把所学运用到日常,也期待继续探索经济学的奇妙世界。
——2024级物联网工程2班张珊
这堂课让我深刻感受到货币的魅力,从多角度理解“货币的前世‘经’生”。王老师讲解了货币发展历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货币的变化及原因。接着,刘老师讲解了货币的作用及对经济的影响,使我从宏观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加深对抽象原理的理解。这堂课刷新了我对货币的认识,货币不仅是商品的置换品,更是每个时代的艺术。
——2024级物联网工程1班伍君
作为物联网专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里货币相关知识后,我收获满满。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关键媒介,和物联网虽领域不同,但都关乎资源高效配置。今后,我会将经济学思维融入专业学习和生活。在物联网项目开发中,考虑成本效益;在生活中,理性消费、合理投资,让货币更好地服务生活,也为未来职业发展增添经济智慧。
——2024级物联网工程专升本2班杨涵怡
图文:王梓凡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戏影活动】以动画牵引校、企、赛共创 以光影促成产、学、研新态 2025年动画放映嘉年华活动在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綦江校区圆满落幕
下一条:【新商科】新商科教学部开展系列磨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