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贯彻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的办学理念,11月24日至26日,由太阳澳门集团网站主办、瀛洲科幻学院承办的“中国非遗文化系列工坊”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瀛洲科幻学院的王琎、袁理、刘佳莹、李春阳四位老师带领,与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二十名学生组成的工坊团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丹寨县排莫村,素有“中国蜡染第一乡”之称,完成了为期两天的“蜡染”工坊。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非遗项目的深入理解,同时将本校通识课程《科幻与想象力》延伸到文化现场,使同学们在获得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的同时,进行一次在地文化的想象力实践。
蜡染学习
11月2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世秀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蜡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并讲述了本地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植物浸染方式及其完整步骤。这些步骤包括画蜡、染布、脱蜡、晾晒等蜡染流程的各个环节。同学们还观摩了本地蜡娘的绘制过程,并对蜡刀使用方法、蜡的温度、蜡染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结合自己设计好的图案,开始进行蜡染的表达实践。
刚开始时,由于对材料的不熟悉,同学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蜡刀画线不顺畅和蜡温不足以渗透布料。然而,在王琎、袁理、刘佳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很快便取得了初步成效。染布过程中,染料浸染的顺序和效果让同学们对传统技艺的奇妙之处产生了深刻的感慨,特别是目睹画布颜色由绿变蓝的过程更是加深了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最后,在完成煮蜡、脱蜡和晾晒后,同学们看到自己辛苦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来时,都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深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文化学习。
同日,在完成了一轮蜡染的学习和工艺之后,张世秀老师还为大家介绍了扎染的技巧和过程。这一充满随机性和可能性的手工艺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扎染在材料创造上的无限潜力。由此,同学们就地取材,使用竹条、木棍、线绳等材料进行了扎染创作。在经历了详尽的染制过程之后,同学们也体验到了这种富有创造性和随机性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丰富回馈。他们不仅学习了一项古老的手工艺技能,还在实际操作中发掘了自己的创造潜力。
知识讲堂
11月26日,我们特别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张世秀老师结合当地的蜡染作品为同学们深入讲解苗族文化的起源、苗族服饰中的设计理念、以及蜡染图案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在对一件传统且精美的苗族服装的分析中,张老师详细解释了蜡染图案中各种形象的文化背景和意义,让同学们对苗族蜡染文化有了更生动、系统的认识。
随后,瀛洲科幻学院的教师袁理和李春阳为同学们带来了《科幻与想象力》课程的延伸。袁理老师以“奇幻山海”为主题,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海经》的故事,并探讨了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背景下,人类是如何以朴素的方式认识世界并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空间的。袁老师结合《山海经》中的典故,引导同学们理解苗族蜡染中的图案来源和其抽象特点,并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蜡染图案。李春阳老师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案例,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当地文化和背景,强调创意不仅要天马行空,还要注重在地性,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灵感。
创造与表达环节中,王琎老师总结了前一天的蜡染工作,并要求同学们结合所学的苗族文化和《科幻与想象力》课程的感悟,再次通过熟悉的蜡染工艺表达对本地苗族文化符号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当地的苗族图案中,创作出了各种独特的作品,从田间劳作的人物形象到宇宙探索的幻想,丰富多彩。
26日下午,随着本次工坊活动的结束,同学们向张老师表达了感谢与告别,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学习成果。这次工坊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还融合了非遗文化传承、审美教育和创造性表达,充分实现了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在地性的文化学习和交流,同学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得以充分发展和表达,这不仅是瀛洲科幻学院承办活动的初衷,也体现了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追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非遗工坊还将以作品的再创和展示的形式继续。
撰文:王琎
图片:李春阳
供稿:瀛洲科幻学院
上一条: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在“巴渝工匠”杯首届重庆市平面设计竞赛中大放异彩
下一条:【地域研究】双校区交流第一期:探访钓鱼城博物馆与南宋皇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