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他一直践行的人生格言。他,是一名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一位院长,他肩负着众多希望与责任,也承载着许多梦想与担当,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飞速前进的“列车上”,紧跟时代,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他就是今天的主讲嘉宾——廖晓峰,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世界。
为进一步深化“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育人模式,打破传统大学的知识建构模式和师生界限,培养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工科”、“新商科”人才,建设社区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台,打造名师互动,朋辈互助的新圈层。6月14日19:00,由书院部主办,玉棠书院承办的第九期“书院围炉夜话”活动在玉棠书院中庭顺利开展。
本期“书院围炉夜话”由IEEE Fellow,AAIA Fellow,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 322 ”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现任重庆大学信息学部副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教育部“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廖晓峰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同时还邀请到太阳澳门集团网站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学报》编委委员——李方伟博士以及中国作协会员,诗人、小说家,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特邀主理人。本次活动围绕“人工智能及安全”这一主题,站在信息安全的角度为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带来经验分享。
以AI发展历程探寻信息安全现状
廖晓峰教授首先从AI发展历程讲起,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等角度阐述了计算机利用反向传播思维,通过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建立更深层次的神经网络,计算机由单层层级网络逐渐形成多层层级网络并发展至今。其次,他对信息安全和传统安全进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让同学们更好了解信息安全发展现状。之后,廖晓峰教授引入了生物特征识别这一人工智能中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表明现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成熟。除此之外,廖教授还通过介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一些事迹,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东数西算”这一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进步中的战略意义。
以人工智能双面性注重个人信息保护
接着,李方伟教授为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双面性。他表示,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虽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对国家主权、社会关系、个人隐私等带来一定冲击,深度影响到国家安全。李方伟教授通过生活化的应用场景提醒学生们要谨防诈骗,他强调到:现在的信息泄露不只限于大数据模型中的,还扩展到了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所以,我们要充分认清人工智能技术对国家及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加强对自己信息的保护的同时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注重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以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反思人类情感
最后,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老师结合文学艺术,由余华的《活着》引入现代人类和AI在情感上的区别与差距。她明确表示,随着社会发展,人的需求逐渐产生了不同,我们仍应从人本出发,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出现的割裂感,分离感。人性是不可被测探,不可被复制的,AI想要产生人的情感或类人的情感是很难的。同时她还阐释了在艺术方面人与AI之间的联系。表明艺术不能被AI所取代,但并不代表AI不能完成一项艺术作品。最后苏瓷瓷老师对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发出一些展望和建议:“要注重人的情感,珍惜自己的情感,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因为个体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奇迹,不必向任何人证明。”
活动现场,同学们就时下流行的Chat GPT这一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展开讨论,一位同学提出问题:“在Chat GPT火了之后,国内百度也研发出文心一言,但在国内使用仍然较少,且不够完善,它的发展阻力究竟在何处?”对于这个问题,廖晓峰教授进行了回答,他从国家体制制度角度出发,表明在国家制度上仍有一定限制,虽然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但在现阶段发展仍较为困难。
另一位同学针对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的发展提出:“把AI赋予情感,人会被重新定义吗?又将如何突破情感计算难题呢?”针对将AI赋予一定情感,廖晓峰教授认为机器难以胜过人的智慧。即使计算机性能更强算力巨大,在逻辑能力这一方面机器超过人类,制造出类似于人的计算能力。但机器始终不能反映人的真实情感,不具备情感因素和情感感受。
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们迎来了活动的尾声。书院围炉夜话”通过1+1+N的对话形式,搭建了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与专业大咖之间近距离交互平台,深度探索了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及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情感思考,促进了师生间的思维互动、学科交融与观点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未来培养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子成为适应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社会需求的高情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书院始终在路上。
图:曹杨、曾文茜
文:张祎航
视频:刘潇泾、曾文茜、曹杨
玉棠书院供稿
上一条: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记艺术传媒学院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下一条:【戏影风采】戏影培花映艺海,美育成展润新才 ——记戏剧影视学院2023年度作品汇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