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晚,巴渝文化工作室在綦河书院1号楼晨钟文化展厅开展第四期茶文化读书会,刘敏老师出席了此次会议。
读书会
读书会由韩城飞、张婕同学主持。首先第一位分享的是吴君华同学,她主要分享了四种名茶的历史由来和故事,以及现在茶和茶点的搭配。例如乌龙茶:不完全发酵茶,滋味甘浓,香气馥郁,搭配低糖度低盐分的茶点更合适,能够更好的保留茶原有的滋味和香气。推荐茶点:坚果类、瓜子、腰果、鱿鱼片;红茶:全发酵茶,香甜味醇,香气馥郁,搭配微酸的茶点更合适,可抵消红茶略带苦涩的口感,酸甜交融暖胃顺气。推荐茶点:菠萝干、杏果干、桃酥饼、西梅、抹茶曲奇。
吴君华同学分享
第二位发言的谢明月同学则主要介绍了茶文化的特点和茶品牌年轻化的趋势。首先茶文化的特点包括:物质精神相结合(文化载体)、高雅与通俗相结合、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和实用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其次,她还聚焦现代茶文化茶品牌年轻化趋势的探讨,她认为新时代更推崇茶系慢生活,从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来阐述,并以小罐茶的创新为例,涉及产品形状、创新泡茶和形态多元化等方面。
谢明月同学分享
第三位分享的王邦艺同学介绍了“茶”名字的由来、茶叶是如何从药用价值为主导转向食用价值为主导。在唐代之前,神奇树叶——“茶”的字形并未确定,荼和“茶”一直混用,直到了陆羽著《茶经》之后,“茶”的字形才进一步得到确立,一直沿用至今。从《神农食经》:“长期饮茶茗,可使人有气力,心志舒畅。”和华佗《食论》:“苦茶,长期饮用有益于提高思维能力。”都可以看出茶叶的药用价值之高。
王邦艺同学分享
第四位尤龙雨同学则补充了各式茶馆的特点。比如清茶馆代表着清新、雅致和舒爽。专售清茶,以品茶为主要活动,讲究茶质、品茶环境和品茶人的心境,多用小型茶壶配两个茶碗;茶餐馆也叫荤茶馆,温馨和平民化是它的特点;戏曲茶馆,内有评书和戏曲,里面只收茶钱不卖戏票,多用八仙桌椅;风景茶楼富有环境美和自然美,多建于景区,讲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文化主题茶馆主要以茶入诗入艺入画,起舞,歌吟,兴文,作礼。
尤龙雨同学分享
第五位高思颖同学接着说到,茶叶依据品种、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可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按照各自的茶叶品类又可以细分为:绿茶:晒青、炒青、蒸青和烘青;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黄茶: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红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黑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乌龙茶: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
高思颖同学分享
第六位李春同学则将视野拓展到了少数民族茶文化,她分享了云南德昂族的“酸茶”。“酸茶”是云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德昂族、布朗族等传承至今的独特茶类。其独特的发酵制作工艺,使其具有浓郁的“酸香”风味:汤色金黄透亮、独特的奶酪香气中带有桂花香。入口清凉清爽、口感微酸微涩、滋味甘甜生津,既有普洱熟茶的柔和,又有普洱生茶的甘甜。具有生津解渴、清热解毒、去除脂肪的作用。
李春同学分享
第七位万玲同学讲到了茶的历史。盛唐之世,朝廷科举把茶叫做“麒麟茶”,用来帮助文人助兴;宋代茶得到普及,成为部分人家喝得起的茶;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大夫的茶风也走向了狭小的茶室;当中国封建社会彻底瓦解后,中国茶文化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广泛流传于民间。
万玲同学分享
第八位分享的是韩城飞同学,她分享的是宋代的制茶工艺。宋代制茶工艺炉火纯青,以龙团凤饼为代表的贡茶制作达到了团饼制作工艺的顶峰。此外,斗茶与分茶为代表的点茶技艺旷古烁今。其中斗茶是指一斗汤花,即茶汤表面泛起的泡沫。斗茶时看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清白、灰白和黄白次之;二斗水痕,看盏内沿与汤茶相接处有无水痕。而分茶又叫作“茶百戏”“茶戏”“汤戏”,点茶高手们利用茶汤表面丰富细腻的泡沫,在汤面上写字作画。
韩城飞同学分享
第九位张婕同学分享的则是与茶文化息息相关的茶馆。不同时期的茶馆都有各自时代的印记,明清两代受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兴起让茶文化逐渐走向民间。而到晚清时期,鸦片、黑帮和赌博等开始盘踞茶馆,茶馆的娱乐功能占据上风,到现在茶馆也没有太大的发展。此外她还推荐了《话说中国茶》这本书,她说这本书对清代茶馆茶房的工作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介绍,比如如何手端十几个盘子还能准确避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客人,如何将手中的帕子随手无误的扔在客人的面前……还有茶馆中应运而生的戏曲表演,不愧是一民间胜像。
张婕同学分享
大家分享完各自的部分之后,刘老师对大家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并对书稿的攥写、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大纲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建议。和三两好友一起,啜饮一口茶,闲谈两三句,知识在其中传播,智慧也会在其中孕育。茶文化的读书分享不仅仅是提升关于茶的认识,更能促进成员间的关系,拓宽各自的视野,让大家接触到新鲜的事物,也能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
供稿:巴渝文化工作室 供稿单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上一条:【创意写作】在室外感受网络文学思维延伸的魔力——作家班新媒体工坊《创意阅读》授课记
下一条:【学工动态】綦江校区“绘画有面,相遇有缘”——第三届心理绘画大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