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创意写作学院联合綦江校区图书馆于每周三19:00在图书馆二楼举办主题为“作家领读”——《百年孤独》读书会。读书会由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老师作为主讲人,以每周研读一章的方式进行。
《百年孤独》:所有探寻的终结,是将来我们的出发之地
读书会一周一次,一次阅读一章。起因是每个学期向学生推荐《百年孤独》后,他们都会陆续私聊我说:“老师,我读不懂。”这部长篇不提供清楚的结构,只是不断地叙述,从这个时间点连到那个时间点。加西亚·马尔克斯滔滔不绝的语言,就是要阻止读者动用平常读小说的习惯。我们太想用最便捷最迅速的方式“懂得什么”,然而事实是,人类未知的永远比已知的多,这也驱动着人类一直不断进行着追寻和思考。
不想把读书会扩大成讲座,我希望能和学生一起阅读经典文学,而非通过单方面的讲授,让他们貌似掌握了一些真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诚恳地养育自己,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耐心地重新建立“我”和世间万物的内在联系。
“孤独”思想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到孤独。马尔克斯描写了以死亡为背景的种种生活现象下的孤独。如: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思想的成因是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氛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向读者揭示哥伦比亚小镇马孔多的“孤独”的社会氛围。作者表达含蓄,描写细腻,用平稳的叙述语气从意象的不确定性中让读者慢慢去体味孤独的更深层含义,让人们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作品具有亦真亦幻的魔幻色彩,“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贫困”,成就了马尔克斯的独具一格。
学生絮语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何塞一家新家落成,准备庆祝舞会一事。而在之中,马尔克斯在用词方面是让我钦佩的。诸如我们一般在描写父母看到儿女长成时,会造出这样的句子:母亲如今再看到女儿,她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姐了。但马尔克斯却不同:乌尔苏拉是在那天下午发现丽贝卡和阿玛兰妲己已出落成婷婷少女的。作者所用的“发现”一词暗含第一次看到之意,在文段中既表现了父母在看到自己儿女长大成人的欣喜,一方面又写出父母沉浸在辛苦养育子女的事业中,以至于忽视了对他们成长变化的观察。
除了用词方面,马尔克斯还很擅长构建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空间。譬如“家门洞开,空气中树脂和灰浆的气味还未散去,建村元老的儿孙们依次参观了摆放有欧洲蕨和秋海棠的长廊,各个安静的房间,弥漫着玫瑰芬芳的花园,最后来到客厅,簇拥在覆盖着雪白床单的新奇发明周围。”这一段从味觉、视觉方面进行描写,其中“依次”、“各个”、“来到”三个词划分出环境空间,参观次序,里面所产生的流动感让人身临其境。而后文中,马尔克斯运用同样的手法,讲述了奥雷里亚诺对蕾梅黛丝爱恋之情。“他(奥雷里亚诺)到她(蕾梅黛丝)姐姐的缝纫店寻找她,在她家窗前寻找她,去他父亲的办公室寻找她,但她的身影只出现在他心中,填满了他可怕的孤独。”前面使用三次“寻找”这个词充分展示了他寻找蕾梅黛丝的迫切之情,同时让读者察觉到这种心情并联系在一起,使读者产生同理心。最后一句“但她的身影只出现在他心中,填满了他可怕的孤独。”马尔克斯将角色追寻的方向导向内心,这恰恰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爱的本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内心上的驯服。蕾梅黛丝驯服了他,让他就像一只不离不弃的忠犬,不断找寻她,挂念她。
而关于爱情这一方面,后文丽贝卡也同样有所体现。如果说奥雷里亚诺身上体现的是追寻,那么丽贝卡身上体现的则是等待。爱恋中等待的痛苦会令人疯狂,以至于丽贝卡在等待情人回信的过程中,吃得下半夜后院的泥土、蚯蚓、蜗牛壳,然后呕吐到天亮。那么,当人放大等待中的孤独时,又会怎样呢?马尔克斯通过何塞的反应,再一次给出了答案。
“少了乌尔苏拉的照料和监督,他(何塞)任凭想象将自己带到一种永恒的谵妄状态……‘而乌尔苏拉和阿玛兰妲己还在那么远的地方!’……于是他(何塞)抽出一根门闩,以超常的力量和野蛮劲头将所有的炼金设备……砸个稀烂,像中邪似的高喊着一种流利高亢却无人听懂的语言。”不能接受孤独的人慢慢走向癫狂……
随着我们对这本小说的不断了解并深入,“百年孤独”的字样也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或许在了解作者最终所指向的——人的一切后,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能知道有关我们人的答案。
——旷纹平(信息安全学院)
读到《百年孤独》的这一部分,我仿佛同时看见了过去和未来。我看到了过去人们生活的贫瘠,如同书中所描写的“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各备一台音乐钟”,可以看到过去人们没有音乐的生活。同时,又可以从“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这句话看出人类的未来。 在文中的这一部分,着重在写马孔多这一村落所遭遇的失眠症,人们从兴奋激动到最后精神崩溃,遗忘世事。曾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死去,是当世界所有人都忘记了他的存在的时候,那么此时马孔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存在呢?可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我们人类又是否会被这个世界遗忘呢,灭亡会是我们的结局吗?我们都希望不是的,但未来又如何说得准。
——刘欣倾(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马孔多,一个马尔克斯创造的世界。它不仅随着历史的演替发展,拥有文明,还映射出了那纯粹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从失眠症的传染到消除,后续又写到“遗忘是真正的死亡”,确实令人苦痛至极。
往后的情节里,我最震撼于丽贝卡吃土的那段描写,即使那个男人身处另一世界,他脚下踩的泥土,仍可以被丽贝卡品出滋味。原文写道:“她从中品出了他鲜血的重量和温度。”我体会到:原来思念,或者说是憎恨可以这样去描写,其描写的思维方式连同刻画角度都格外的独特与出众。
从丽贝卡的行为表现中,我似乎越发的理解“孤独”了。孤独的不仅是马孔多这个地方,还有马孔多里的人。马孔多靠着外来商人、学者、科学家等人引进的文明发展,但却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姿态。这里面的人虽然在物理层面上相互联系,可他们的精神层面却孤独至极,也许“拥有渴望而不得”就是精神孤独的原因之一吧。
——唐文俊(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没有一刻不在感叹马尔克斯对时间的把控。阅读开始之前苏老师就跟我们透露了《百年孤独》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在听到这个话时我以为它会采用一个宏大的叙述方式,但真正翻开书页后在眼前展开的却是一个魔幻的世界,我跟好几个朋友调侃说:“《百年孤独》真的很适合当小朋友的故事书。”它比童话更吸引人。马尔克斯讲述故事一点也不拖沓,不会告诉读者现在在讲谁的故事,一段话就可以将现在、过去、未来交代清楚,这可能是我永远也学不会的表达。
在第三章,故事已经进展到何塞•阿尔卡蒂奥跟吉卜赛人离开,何塞的家中来了小何塞和丽贝卡两个新成员,这时的马孔多已经进入从农耕时期到手工业、商业的过渡阶段。这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失眠症。书中写到“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我不禁折服于马尔克斯的想象力,按我的理解,人一生或多或少都会做梦,那是在睡眠状态下的梦(白日梦不在这个范围内),人们在做梦时大多是在一个封闭空间内的,也就是脑中(当然也不排除做梦其实是进入另一个时空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隔绝开的,不过也有几个人做同一个梦的情况存在,这可能也是马尔克斯的失眠症的理论依据所在。当人们不能睡觉,每个人都在醒着做梦时,人与人之间就多了沟通,失眠症打破了一个个封闭的空间,将所有人提拉聚集到同一个维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什么不能互相看到梦境呢?看到这里,我开始想象如果失眠症真的降临在我们身边,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绝对是一个妖魔鬼怪、封建礼教、怪力乱神并存的地覆天翻的崩坏的世界。
在失眠症肆虐,马孔多即将成为孤岛的时候,梅尔又到来了,他判断出何塞对他的遗忘是“死亡的遗忘”,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这都不能称之为遗忘,这是一个人,一个时代被彻底从历史上抹去的悲剧。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不知道身边的都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人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活着是什么,一切东西都失去了定义,失去了联系,失去了人类强加给某个事物的所有东西,那人类该何去何从,又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呢?
第三章的最后,在我因马孔多向现代化转变而感到欣慰时,这个被世人遗弃的角落居然闯入了一个外人!一个由政府任命的里正!我为此感到惊慌。我不想马孔多被政权打扰,它自己就是一个集群,不需要一个“官方”的领导者。一个被所谓的官方,所谓的政府遗弃的小镇,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发展,整个过程并没有官方的介入,那么凭什么,在这个地方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个莫名其妙的官方出现了,理所当然地来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它自己不觉得荒谬吗?这可能也是时代发展悲哀的一面。
在马孔多的变化中,我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从来不是人推动的,事实是,时代在逼迫着人们前行,如果停下脚步,人就会被不停翻动的书页碾碎,成为后人认知中的历史残骸。
——徐妍洁(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自己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陷入理性思维怪圈,受困于“失眠症”的理性纠结中。会传染的失眠症发展成失忆症,看似魔幻其实现实。马孔多的居民们与世隔绝,没有死亡的人也没有死亡的概念,而文中的失忆症又何尝不是一种死亡?失忆症让他们被世界孤立、遗忘,从自己的认知中被割裂出来,就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消失。梅尔作为书中一位“神通者”,在关键时刻总能给马孔多带来时代性的转折。
在这里我突然领悟到苏老师的话,大家对梅尔的死而复生感到奇怪是时代性的悲哀,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不知不觉中已经消失殆尽,这是极其恐怖的事。在得到任何东西都变得很容易的时代,人类消失也变得很容易了。被圈禁在刻板理性中,想象力成为奢侈品,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马尔克斯的思想境界。
——王玉婷(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不再有读不懂《百年孤独》的烦恼,随之而来的是带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体会,一个人在有了爱和理想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独。文中的何塞建立了马孔多,他是一个富有探索力的人,勇于尝试勇于冒险,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没有人理解他,称他为“疯子”。乌苏拉尔以一己之力撑起布恩迪亚家族,但是她的付出被他人看来好像就是理所应当,她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玛兰妲,她和丽贝卡一起长大,但是却疯狂嫉妒她,甚至不惜下毒想害死她,但却阴差阳错的害死了蕾梅黛丝,她的内心愧疚自责不已,在钢琴师向她求婚时选择拒绝,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煎熬和痛苦,这也是她的孤独。
——舒秋琴(戏剧影视学院)
“死去多年以后,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对活人的怀念如此强烈,对友伴的需求如此迫切,对存在于死亡之中的另一种死亡的迫切又是如此惧怕,最终对他最大的冤家对头萌生出眷恋”,在读到这句话之前,我认为何塞是一个充满想象力,拥有无限热情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他总能沉迷于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里,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他是《百年孤独》里最不可能孤独的那一个。然而人作为群居动物是不可能脱离群体的,他超群的思想注定让他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社会——促成他灵魂孤独的原因所在 。不过好在还有梅尔基亚德斯。
然而梅尔基亚德斯的死,让他的精神世界再次崩塌,他无法复生他的挚友,所以将自己再次封印在了炼金房中,试图把复生失败的痛移转到设计永动系统上,以填补他内心巨大的孤独窟窿。但上了弦的舞女一刻不歇的也只维持了三天,所以他的潜意识再次把普鲁邓希奥带到了他的眼前——正如他陷入失眠症时的那样。但这并不够,于是他彻底陷入在“星期一”中,只要时间这个机器散架,他就达成永恒。既然此时无人能再懂他,那么他会等到有人懂他的那一天的到来,而在这之前,他也会彻底把自己与这个世界割裂开来。
如果说马孔多的建立离不开何塞,那么何塞的成功也离不开乌尔苏拉。乌尔苏拉是何塞精神世界的稳定器。所以每当乌尔苏拉从他身边离开,他总会捯饬他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原来,他也并非是想沉迷于其中,是他的孤独驱使他那么去做。孤独,从始至终萦绕在何塞的灵魂周围,让他有了动力,让他没有动力;也让他有了方向,又让他失去方向,直到让他抛弃世界。
—— 谢卓芸(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我们讨论了“失眠症”,引申到对“记忆”这个概念的讨论中,这场群体性的失忆中,能看到的其实关于历史的东西很多,历史就是一场群体的记忆,失眠症打破了马孔多平衡的状态,带来了遗忘,是一种迫使人们将记忆变成文字流传下去的压力。其中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句话:“中心大道立有一块更大的牌子,上书上帝存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解释,人们开始解释每件事物的由来,同时原始的信仰也需要解释,这固然是由于失眠症的存在,但展露的是人们对任何存在的好奇,人们需要解释。
何塞他们的家在扩大,同时马孔多也在扩大,但这样的扩大并不是直白流露于表面,而是以和外交沟通的方式扩大,一方是强势的接管、一方是强势的抵抗,是历史中反复出现的侵略与反侵略,又以一种几乎算得上和平的方式淡淡收场,这是历史的缩影,人似乎不再是人,开始变得抽象起来,又或是说一直都是人,一直都是历史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人。
——韦爱莲(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当丽贝卡开始吃土,书中对此描写“恢复了对原生矿物的喜爱以及原始食物带来的满足”,原生矿物与原始食物所代表的含义,在我看来是没有经过加工、没有经过粉饰的原始情感与原始欲望。她在刚刚来到这个家族的时候忍不住吃土,那时她饱受失去家人的痛苦与孤独,这时饱受爱情的折磨,那位她动心的男士并不知道她热烈的相思之情。她在情绪剧烈动荡的时候恢复食用泥土的习惯。梅蕾黛丝作为加入这个家族的人,一出场便吸引了奥雷里亚诺,得到他的爱情。而奥雷里亚诺从沉静孤僻变得渴望爱情,充满激情,都是因为梅蕾黛丝。梅蕾黛丝只有九岁,还是个孩童,纯洁得如同神灵,她是未被尘世污染的精灵,带有救赎意味加入了这个家族。这一章,布恩迪亚家族更加繁荣,扩建与子辈们成长更预示了家族早期的兴盛,一切欣欣向荣,似乎都在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李晓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在这一段的阅读中,我看见马孔多由闭塞转为开放,它迎接了远道而来的文明,变成了城镇。而后故事便讲述到了“失眠症”,它如同我们前几年所经历的疫情有着相似之处,甚至还要可怕的多,人们最开始甚至意识不到这种病残忍的地方,还为此感到兴高采烈,当遗忘的苦痛降临时,他们开始不断的采取挽救的措施,在我看来拥有记忆后丧失比从未拥有过记忆残酷的多,如同一个出生于文明时代的人只能走向毁灭的野蛮,苏老师曾在课上讲过,人类是向上走的生物,我们对本身就自甘堕落的人不会有那么强的共情能力,但是看着人循着光芒处向上最后却跌入谷底,我们会感触颇深,因为那些向上的过程中我们亦可以代入无数个我们。《百年孤独》里短短一段便能引申出许多的思考,这便是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城市充斥着愚昧,只有不断地阅读,从中汲取能量,才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才能察觉到“我”的存在。
——张缤元(戏剧影视学院)
“她管阿玛兰妲和阿尔卡蒂奥叫小妹妹小弟弟,称奥雷里亚诺为叔叔,呼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爷爷。”初读我还很疑惑,明明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是亲兄妹,丽贝卡应该称阿玛兰妲为姑姑才对。跟同学们交流后得知丽贝卡是按照年龄来称呼各位家人的,从这可以看出奥雷里亚诺的少年老成、内敛沉稳。苏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实属妙哉——其实写出这种显而易见的称呼错误是作者马尔克斯故意为之,丽贝卡有失眠症,所以叫错称呼,为后文失眠症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他的确一度死去,但难以忍受孤独又重返人世。他因执着于生命受到惩罚,被剥夺了一切超自然能力,又被逐出了部落,便决定到这个死神尚未光顾的偏远角落栖身,专心创立一家银版照相机工作室。”我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非常疑惑梅尔基亚德斯是如何复活的,以及超自然能力到底是指什么?是指梅尔基亚德斯身上的发明创造能力吗?后来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不需要为梅尔基亚德斯的死而复生感到疑惑,切忌扼杀想象力。“相信”其实就是一种想象力,比如我们看童话故事、仙侠剧的时候,从不会怀疑主人翁的特技,相信作者的金手指。梅尔基亚德斯就是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象征,他给马孔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从这方面可以说梅尔基亚德斯代表了科学家。
——谭婵婵(远景学院)
(创意写作学院 供稿)
上一条:【竞技体育】“迎“篮”而上,跃动青春”——2022-2023学年俱乐部篮球锦标赛开幕
下一条:【完满班团】养成运动好习惯·强健自我好体魄——淬炼·国际商学院2021级工商管理类1-7班四月主题年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