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在德语中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国“文化的代言词”,同时也是德国萨克森州的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在2018年的七月,有幸参与了“暑假德国游学夏令营”项目。在这短暂的一个月中,我们曾三顾德累斯顿,与这座城市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属于它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涅槃重生后的城市建筑
总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累斯顿被盟军飞机轮番轰炸,整座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德累斯顿作为二战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几经沧桑,却在涅槃重生后成为德国最美的城市。
2018年8月4日,我们第一次来到这座“最美丽的废墟城市”——德累斯顿。初识德累斯顿,就被这座城市的街道风光和建筑风格迷得乐不思蜀,每个人都想在这座城市中多停留一会,甚至是留下来生活。许多风景都吸引着我们驻足观望,更甚者舍不得眨一下眼睛,浪费一点时间去与同伴交流,目光始终流连于整个城市。
从下大巴车开始,我们前行不到五百米,就来到了茨温格宫的正大门入口处。在进入茨温格宫必经的道路上,有个五人的乐队看到我们一群中国人的到来,便吹奏起了中国的国歌。我们都停足下来,细细聆听,当音乐结束后,大家都不由自主的鼓掌和上前表示感谢。在陌生而又遥远的德国,听到属于自己国家的国歌,无人为之不动容。
从大门进去后,入眼就是整个茨温格宫的建筑。茨温格宫是18世纪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主持修建的一座巴洛克式建筑,宫殿四周的建筑围起一个中间的花园广场,宫里的广场和水池喷泉旁有许多精美的雕塑。茨温格宫在二战期间被飞机轰炸夷为平地,战后人们对其进行了重建。在重建中,建筑师们尽量从茨温格的废墟中挑选原建筑材料进行重新拼接,力求恢复茨温格宫的原貌。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茨温格宫的部分建筑正在整修中,但也不影响我们被这里的建筑风格震撼。
随后我们参观了皇家壁画长廊。这是一幅101米长的瓷砖壁画——王侯队列图,描绘了从1123年到1904年间萨克森历代君主王侯的骑马雕像以及当时的艺术家们,总共93人。壁画采用迈森出产的陶瓷片镶嵌,共用了27000片瓷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轰炸中,这幅巨大的壁画却奇迹般的毫发未损。除了这里的壁画让我们叹为观止之外,这里的街头行为艺术也让我们震惊不已。在街头随处可见一些可以变换姿势的“雕塑”,这些雕塑都是由真人装扮,站在街头纹丝不动,让人信以为真。当你路过他时,他也许会突然一动来吓你一跳,给本次旅程添加了不少的“惊喜”。
(德累斯顿街头的行为艺术)
当我们来到布吕尔平台,便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住了。布吕尔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本地人和游客喜爱的散步、观赏和喝咖啡的地方,平台旁有一长排重要的建筑。站在平台上往右看,远处那座是卡若拉大桥,往左看,是易北河上最知名的奥古斯特大桥,连接着德累斯顿的老城和新城。隔江相望的景色,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睛。只可惜我们游览时间有限,不能在这里做过多的停留。
本次旅程的终点是德累斯顿的圣母大教堂。圣母大教堂是萨克森州新教教堂建筑的杰作,却不幸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断壁残垣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它变成了一座反对战争和破坏的警世纪念碑。它采用了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是由木匠大师奥尔格·贝尔主持设计修建的,历时17年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砂石建筑。它的圆顶,所谓的“石钟”是德累斯顿标志之一。十字架在教堂顶上矗立,有95米高,规模巨大,精巧华丽,是西方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建筑物之一,作曲大师巴赫等许多音乐大师和艺术大师,曾多次在这座教堂内演奏。在圣母大教堂超过250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战争、火灾、洪水和饥荒,每次它都是人们的避难地。上世纪80年代,圣母大教堂被视作东德自由运动的标志和非暴力抗议的场所。二战末期在德累斯顿被空袭之后,圣母大教堂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残壁,如考古研究一般地精细小心,圣母大教堂的重建工作就这样在战火残存下来的建筑废墟上开始了。从1994年到2005年,重建工作耗时11年,重建后的教堂基本按照原样修建,许多遗物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并成为教堂建设原料的一部分。为了纪念宗教改革,教堂前还立着马丁·路德的纪念像。
作为一个蕴涵了信仰、希望和不幸的地方,圣母大教堂引起了我们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令我们知道战争、破坏、杀戮,都不是历史的最后答案。
具有独特美学的自然风光
2018年8月3日,我们去到德累斯顿旁边的萨克森小瑞士国家公园,与德国的自然风景亲密接触,体验登山的独特趣味。小瑞士国家公园是在东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东南的一处自形成起距今已1亿年的自然遗迹,砂岩石林、岩石峡谷、山毛榉森林以及奔腾的溪流勾勒出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盛景。它是德国唯一的岩石国家公园,易北河冲刷形成的砂岩山脉大面积分布其中。并且此处是德国境内山峦最为壮阔秀美的地区,像极了同样因山色而闻名的瑞士,故因此得名小瑞士,并以独一无二的易北河砂岩地貌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一睹尊荣。
(小瑞士国家公园山顶风光)
乘坐在去小瑞士国家公园的大巴车上,临近目的地的沿路两边分别是山峦和河流,沿途树木茂盛,景色宜人,与之前的风景截然不同。德国的地势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是一个几乎没有地势起伏的国度,但萨克森小瑞士附近却是山峦迭起,与我们山城重庆相似。德国人的登山运动是相对复古和原始的,为何如此说呢?在中国很多高山和名山,可我们的登山好像都止步于爬梯子的过程,整个爬山路程总是一段接一段的阶梯,虽然十分安全,但似乎少了一些攀爬的乐趣。在德国登山的沿途中虽也有部分人造阶梯,可在我们这次登山行程中最开始的一段路程却需要我们手拉着铁索,脚踩这树桩和岩石向上攀登。虽然那段路很冒险,也有一定的危险,可那才是真正的登山,类似古人的登山,原始的登山。古人登高望远时,没有人造梯,全靠自己寻路攀岩,也正因为途径的不易,当登临山顶之时,才更加有成就感和征服感。在等待同伴们一个接一个攀登过一道接一道的铁索和岩石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停下了脚步,可以有更多的时候去领略山中树木丛生的风景,聆听山下的小溪水流淙淙。此次登山途中,细雨漫漫,最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真实写照。
在小瑞士国家公园游玩的这一天,我们看到了壮阔秀美的山丘,触摸了清澈见底的小溪,见识了鬼斧神工的岩石峡谷,领略到了属于德累斯顿的独特自然风光。通过这次登山之旅,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感知自然、感知德累斯顿的秀丽风光。
底蕴深厚的城市人文
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音乐厅是人们业余生活的好去处,啤酒也是休闲娱乐的必需品,城市是以教堂为中心发展开来的。德累斯顿一个被音乐、啤酒和宗教充斥着的城市。在这里,人们的生活都十分闲适,早上乘坐着安静的公交或是有轨电车出行,漫步在空旷的城市大街或乡间小道上,虔诚的坐在大教堂里面听着牧师的祷告,下午听一场喜爱的音乐会,傍晚与家人或是三两好友坐在广场旁的酒吧里,喝着小麦酿制的德国黑啤。德国人也酷爱冷饮,除了每顿必有的冰酸奶或是冰水果之外,冰淇淋更是所有人的最爱,无论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刚开始换牙的小孩,都喜欢在夕阳的余晖下,手拿一只冰淇淋,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傍晚时分,和德国本地人在街头品尝啤酒)
在这里,人道主义也是十分凸显。每一个厕所建有无障碍卫生间,每一趟公交都设有无障碍通道,每一个商场都修有无障碍电梯,每个服务行业的人员都热情有礼貌,每一次交谈都面带微笑,每一次分离都会挥手致意。同时在这里,动物与人类也能友好相处,从大街上自由行走的鸽子和丛林里四处跑动的野兔便可看出。我惊羡于他们与动物之间竟可以如此亲密的接触,也感触于他们与动物真正做到了和睦相处。
第三次来到德累斯顿,我们主要是参观了萨克森联邦州开展议会的地方。除了意料之中的庄重严肃之外,整个政府的办公建筑之中还融入了艺术的元素。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每个政府的办公建筑之中必须要建有艺术品。由此可见德国十分重视艺术,艺术也因此在德国发展迅速。我们当天参观的地方便有由三个圆盘组合而成的艺术品,分别代表了民主、人权和法制,表示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权衡。用艺术的手段,更好的表达了德国重视民主、公平和正义。
在本次游学过程中,德累斯顿不凡的城市建筑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迥然的城市人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三次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德累斯顿,感知到德累斯顿的独特之美,并为之所迷。同时也通过德累斯顿这座美丽的城市,也让我们对整个德国的风土人情有所知,有所感。
撰稿:舒丽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
上一条:【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专项支队风采展示之“留光衣彩关爱老人行动”志愿服务专项支队
下一条:【德国游学总结连载九】从萨克森州议会大楼浅析德国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