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的重要方式。10月11日下午3点30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全体教师在1209教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经典研读分享会,此次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负责人宋珊老师主持,团队全体教师参加。
本次研读活动由贺来容老师带来对《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和分享。贺老师主要从时代背景、重要内容、时代价值三个方面作了解读。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领悟经典。19世纪的欧洲,社会激烈动荡,由于民族和宗教差异,历史上的犹太人不仅难以融入欧洲当地社会,还受到欧洲各国的排挤和压迫。犹太人的政治权利问题在反犹太主义的现实中一直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欧洲社会的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犹太人问题,探讨犹太人如何融入欧洲社会,如何获得政治解放。布鲁诺·鲍威尔坚持认为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封建国家本质上是“不会解放犹太人的”,犹太人要获得解放,必须先解放自己,即先要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将犹太人解放这个社会问题宗教化。马克思抓住这个机会,在1844年初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其次,该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批驳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问题的错误观点,并阐发了自己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及其与人类解放关系问题的认识。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把市民社会从封建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消除封建等级制和封建特权,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政治解放只是市民社会的革命,实现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还远远不是人的解放。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突破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历史局限性,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最后,阐述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的时代价值。马克思阐发了自己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及其与人类解放关系问题的认识,并用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语言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和共产主义意识思想的萌芽,显现出马克思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世界观“两个转变”的“彻底完成”。
贺老师分享结束后,全体教师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并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此次经典研读是一次思想的洗涤,提升了老师们的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在研读分享交流结束后,宋珊老师继续带领马原团队的老师们针对第二章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严倩倩老师具体细致地讲解了第二章教学内容的课时分布、章节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此外,宋珊老师针对马原课程教学改革初期出现的难题做了汇总,团队老师们对各自教学改革情况做了经验分享。宋老师提醒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学改革要求,着力提升课堂质量,共同打造精品教学课堂。
撰稿:贺来容
摄图:严倩倩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上一条:【马院之声】访红岩英烈,传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下一条:【马院之声】集思广益推改革,热情交流共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