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创意写作】时代背后的巨大悲悯——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戏剧工坊《创意阅读》课

2021-10-25

10月22日晚上,创意写作学院戏剧工坊《创意阅读》如约而至。简单回顾上一课《走在出轨的路上》的内容后,王智老师又带来新的一课——《巨大的悲悯》。如果说《走在出轨的路上》是对禁锢思维的摧毁,那么在《巨大的悲悯》课堂上则是探讨作家进入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首先,王智老师带领着大家对沈从文先生的《丈夫》展开讨论。聂绀弩曾称,“这篇小说真像普希金说的‘伟大俄罗斯的悲哀’”,它描写了丈夫从乡下到城里看望做船妓的妻子老七,遭受巨大屈辱的故事,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丈夫和老七这样的人,如何走到这个境地,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智老师首先询问大家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同学们纷纷对这个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时代背景,两性关系,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取向多种方面来分析对这篇小说。王老师通过这些讲解,引导出我们的这一节课的主题“巨大的悲悯”,就是作家的价值观。

这篇小说是怎样来表达悲悯的呢,王智老师给大家展开具体分析。从商人、兵痞、巡官,三个不同身份的客人,层层递进,展示金钱、权力对主人公的压迫。王老师提问,丈夫叫什么名字?丈夫是没有名字的,不是沈从文先生不会取名字,更不是忘了取名字,没有名字的丈夫,就如小说中说的,黄庄这样的男人多的是,更具有时代的普遍性,大大加剧了悲剧性。

丈夫小心地给水保说着小猪、石磨、镰刀这些无关紧要的物事,他还喜欢拉胡琴,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他满怀期待来看望妻子的两三天,被彻底击垮。他痛哭,但是拿着钱又舍不得丢到河里,只是撒到地上,透出一股想硬气,但无法硬气的苍凉。

经过这番波折后,夫妻俩决定回到老家去,貌似一个希望的尾巴,但如果没有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老七还会回到船上来吗?老七回到乡下老家,还是以前的老七吗?他们还会安生过日子吗?

这是老七的悲哀,丈夫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悲哀。作家满怀悲悯,对那个时代挣扎在困苦上的人们给予了巨大的同情。

第二节课王智老师和同学们讨论了《哺乳期的女人》的解读。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王智老师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当代中国性教育的缺失等方面为同学一一阐述。并用阿德勒的名言总结道:“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农村和小镇大量青壮年进城打工,留下老人、女人和孩子。旺旺的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他甚至没有吃过妈妈的奶,是靠着爷爷用不锈钢餐具装着奶粉喂大的。当他看到惠嫂奶孩子的时候,跑上去咬了惠嫂奶头一口,他是小流氓吗?当然不是,他只是一个渴望母爱的孩子。

联系两篇小说分析,“那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呢?”王智老师说,“贫穷是万恶之源!”贫穷摧毁了人的尊严,同时又滋生了诸多的罪恶。近年中央发起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这更显露出它的必要性和可贵。

接着王智老师提问大家作者对惠嫂这个人物的态度。有的同学说:“是批判。因为慧嫂并没有真正理解旺旺想要的东西。”有的同学说:“是赞美,因为她自身的母性关怀可能治愈旺旺内心深处的缺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智老师认为,惠嫂是尴尬,想给予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是她不能给予的。

王智老师还让同学们对比了《丈夫》与《哺乳期的女人》选取主人公的视角。《丈夫》如果选择从老七的视角写,可能就只是揭露和控诉,类似《为奴隶的母亲》。在沈从文先生选择丈夫的视角使小说更具广度和深度。毕飞宇老师在《哺乳期的女人》中选取了惠嫂的视角,旺旺咬惠嫂奶头,看似一个偶然事件,引出旺旺爷,以及断桥镇上的吃瓜群众,实则呈现了中国这三四十年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困境。

随后,王智老师给大家分析了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几个人物。有象征强权的警察和代表上帝旨意的牧师,也有药企代表和挣扎求生的病人。在这两对关系中,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坚定选择了后者。所有的观众也都会站在后者的那一方,因为这是社会对弱者的悲悯,也是对强权的反抗。

在课堂的最后,王智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本书,是由彭小莲翻译好莱坞导演罗伯特˙奥特曼的书《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王老师认为,一个故事创作的核心,还是我们对于人物的塑造。对于人物的刻画,王老师教给了大家人物小传的写法,从个人信息、家庭环境、背景故事、技能弱点、人物欲望、达成目标的方式、英雄最后的样子这几个方面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同学们将王老师的经验之谈纷纷书写在笔记本上,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会借鉴到这些重点来进行人物塑造。那么结果如何呢?请听下回揭晓。




撰稿:2021级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戏剧工坊周佳瑜、温雅鳞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