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暑期留学总结-连载十二】唐人街中的“中国心”——吉雅

2018-11-13

随着电影《唐人街探案》的火热上映,唐人街三个字,又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人数是最多的,也是遍布世界各地足迹最广的,不管是在炎热的地带,还是寒冷的地带,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 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姓氏为"唐姓", 中国衣饰为"唐衣", 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 而从海舶上转贩到的中国货物则被成为"唐货"。 甚至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称为"唐语",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者,被称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住唐"。 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

唐人街正门)

唐人街位于纽约曼哈顿岛下城(Downtown),目前占地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涵盖了大约45条街,固定华裔人口超过10万。在这里,只要看得懂中文、会讲汉语(最好是广东话),就可以轻松地一站式解决几乎所有的生活问题,从吃饭到购物,从理发到修脚,从看病到办理驾照……

从19世纪中叶起,以华人为主的亚洲移民逐渐在今天的曼哈顿唐人街区域定居。1896年9月22日的《亚特兰大宪法报》刊文讲述了一位当年在曼哈顿唐人街赫赫有名的中国广东移民“阿金”的故事。文章里“阿金”被写作“Ah Ken”或“Ah Kam”。阿金是有史可考的曼哈顿唐人街华人第一人。他1858年来到纽约,最初在街上叫卖廉价雪茄,后来在唐人街的勿街(Mott Street)上开了家小型出租公寓,租床位给初来纽约的华人,因此一个月能赚100美元。再后来,阿金开了香烟专营店,生意如日中天。据说唐人街今日的繁荣,与阿金在这里获得商业成功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纽约华人一般直接用英语“Chinatown”来称呼曼哈顿唐人街,一定要用汉语的话,一般使用“唐人街”“中国城”和“华埠”。曼哈顿唐人街里几乎每一条街都有固定的汉语译名,绝大多数街名的牌子为英中双语。由于早期来到曼哈顿定居的华人多为广东籍,这里的街名也多以广东话的汉字发音来译音,很多街名用普通话读起来与英文发音差异较大。比如唐人街中心地带的“勿街(Mott Street)”,Mott一词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勿”相去甚远,但与广东话的发音/mat/十分契合。另一个例子是“坚尼街(Canal Street)”。英语Canal的发音与“坚尼”的普通话读音差别很大,与广东白话读音也有较大差异,但与广东台山话的读音却十分接近。早期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多为来美国修铁路的台山人,台山人也在曼哈顿唐人街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据说台山话曾是曼哈顿唐人街的“官方语言”。大多数纽约本地人心目中,唐人街是品尝纽约最好的广式点心、烧鸡烧鸭和老火靓汤的地方;百老汇大道以东,坚尼路以南,这里生活着操着广东话、使用繁体字的粤、港、台、南洋早期移民。

说到坚尼街,就顺便提一下它的“著名”之处。有九条地铁线路经过的坚尼街平时人流量很大,于是这里成了灰色产业的滋生地,就好像是多年前的北京秀水街。一些华人为了生计铤而走险。光顾坚尼街小摊的顾客倒是鲜有华人,外国游客和其他少数族裔似乎更喜欢坚尼街的“商品”。华人销售员除了英文流利,什么国家的话都会几句,见到三两成群来逛街的拉丁裔大姐就会流利地来一句西班牙语:“No quieren ver las bufandas?(几位不看看围巾吗?)”

曼哈顿唐人街显然与阳春白雪无缘,这里的卫生和市容常为人所诟病,华人也不否认。早年唐人街有过堂口之争,也有过帮派之争,但都已成为历史。如今在这方几代华人共同打造出来的小天地里颇有几分故乡模样,无论来自何处的华人基本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屹立于唐人街的孔子像和林则徐像,是此间华人的“最大公约数”。

唐人街的“最大公约数”)

唐人街一直以来都是类似于在美国寄居的中国人的一个家,在这里你不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也能够感受那多姿多彩古朴丰富的中国文化。你不用担心饭菜不合口味,因为这里的餐厅大部分都准备了筷子,而且中餐厅很多,像米饭面条饺子之类的也是很轻松就可以吃得到,也不必由于穿着而懊恼,这里的商场还有很多中国的品牌衣服,你可以尽情的选择。现在更为突出的情况就是,唐人街已经不是当初的“华人一条街”了。而是成为了很多外国人的游览地和寄居地。

还未见到唐人街时听到的有关唐人街的介绍多为“华人的聚集地”,在那里到处都是华侨华人,华人移民海外便居住在这里。等我这一次真正走进唐人街,给我的视觉冲击并非四周的熟悉的黄色皮肤的面孔,并非熟悉的方块汉字,而是那些很像香港的建筑和街道,唐人街在我的心中的第一印象就这样被冠上“小香港”的名字。眼前招牌上的繁体汉字,耳边行人交谈的粤语,街边的一家家粤式餐厅,让我有了一种走在香港街道上的错觉。

小香港)

走在唐人街里,一眼望去基本都是上了一点年纪的老人,很少看到年轻的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如今的唐人街游客与食客越来越多,真正生活在这里,选择在这里发展的年轻华人却越来越少,大多年轻人都选择在美国社区生活,甚至于有没有走出唐人街已经成为是否成功的判定标准之一。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这篇帖子是这样说的“一个清华毕业生告诉我,她大学毕业后就来美国留学,现在作梦用的都是英语。”更多的华人在美国生活的久了,慢慢完全融入主流,甚至有很多的移民的第二代是连中文都不会说的。有些移民给家里的孩子请了中文家教或是在唐人街上中文课,孩子大多也都是抗拒的情绪。唐人街的语言并非是普通话,大多都是以粤语、闽南话为主。

如今的唐人街不完全都是中国特色的餐厅,商店,而是有了很多Starbucks、KFC、MacDonald这些国外品牌。在中国城居住的中国人也不像十年前我们概念中的移民那样富有。唐人街的华人收入也只是微薄的可以糊口生存而已。当我们以游客身份进入唐人街,除了周围类似香港街道的建筑外,并没有那种仿佛身处自己国家一般的那种感觉。但当我们走进那些中餐厅,喝上一口温热的例汤,吃上一点油香的辣酱时,我们好像真的有一种回乡的感觉。家乡的味道一直那么美好,让人很难忘记。

现在并不是只有在唐人街才可以吃得到正宗的中国美食,就像在海外的华人并非大部分都在唐人街生活,随着新移民的持续拥入,华裔社区数量增多、更为分散。例如纽约全市各个地区都有中餐馆和出售中国商品的商店,唐人街已不再是购买中国商品的唯一选择。就在我们住的曼哈顿区哥伦比亚大学往前走不到十个街区就能吃到正宗的麻辣香锅,校园门口也有正宗的中餐餐车。唐人街许多店主年事已高,他们想把店铺传给孩子继续经营,但是年轻的华人大多转投其他行业,没有选择接手店铺。闲置的店铺门面引起艺廊的注意,它们的进驻随之抬高租金。许多中国商家不得不“举家搬迁”。越来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华侨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不少非华裔入住唐人街。

诸多的原因使得唐人街不在那样的热闹繁华,华侨也不再是聚集居住在一处。可所有华侨的一定是连在一起的,所有华人的那颗中国心也一定是在一处的。无论华人在海外,不论是移民还是游客吃上一口熟悉的饭菜,不论是在美国人社区还是唐人街,我们都会回忆起国内的点点滴滴的记忆。

在这个更像是小香港的中国城里,不知曾经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不知曾见证了多少人的努力打拼,不知拭去多少人思乡的泪水。唐人街不仅是华人的聚集地,更像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缩影地点。不论唐人街以后是否会真正的再繁华,家乡的味道和那颗中国心,都是华人们不会忘记的。

哥大团合照)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