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通识教学部人文教研室、智能工程学院车辆工程教研室与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基础教研室、智能信息技术教研室在别都书院多功能研讨室召开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正义论》课程研讨会”,来自四个教研室共计15位老师参会。会议以通识必修课《正义论》课程的建设和融合为主题,探索人工智能的伦理,以“主题发言”+“自由讨论”的方式,寻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的可能性。会议由通识教学部人文教研室主任罗磊老师主持。
会议伊始,与会老师自我介绍并说明讲授的课程。随后进入会议的第一个议程主题发言环节。罗磊老师代表《正义论》团队,围绕课程内容、学生课堂任务和课程实践三个方面对《正义论》课程作了简单介绍,并且从机器人权利、人工智能引申出的失业与社会公平、性别偏见等问题探讨了多学科融合的可能性。随后通识教学部张娴雅老师和李璐琳老师分别围绕“人工智能提出的伦理挑战”和“人工智能在思考吗”两个主题对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所蕴含的伦理道理问题做了深度发言。
随后,智能工程学院车辆工程教研室的郝志宽老师援引《正义论》所阐释的“最大化最小化”原则,以著名的电车难题为切入点,探讨了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意识形态的塑造,从《正义论》的“差别选择”来审视交通正义。毛国平老师从广义制造论角度出发,探讨了产品与制造技术在现代化社会所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接着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杨慧娉老师以“人工智能公平性”为话题,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算法决策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与种族偏见问题。江宝安老师从人工智能与伦理道理出发,提出了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可控性与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可解释性与科学性三个难点问题,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在自由讨论阶段,老师们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就未来的合作路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曾国庆老师结合《正义论》课程的学科特点,提议搭建合作平台,寻找学科融合点,使专业教育更具人文精神。罗磊老师提出“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双师课堂,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参与其中。
车辆工程教研室陈龙灿老师对会议做了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卓有成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彼此增加了认知,从“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出发,使得讨论能够深入,并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期待三个学院在未来的融合工作中能够更进一步。
通过这一次跨学科、跨部门的交流学习,加强了通识教学部与智能工程学院和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联系,进一步推进了我校“四位一体+双院制”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深化,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
图文:李瑞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297期 | 全生异科导师】千般皆如意,万事必“可乐”
下一条:【育人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一杯香茗开始——南湖书院“返本开新国学”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