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商业经济的冲击力度在增大,如何在乡土生活中更完美地切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更好地在民间民俗活动中重构文化形态与价值认同?带着这些问题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伟老师于4月16至18日,以民俗学、人类学方法对合川“龙多山·三月三”庙会习俗活动过程进行田野调查,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一山二教,佛道名山
庙会习俗的形成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龙多山历来是川中的风景名胜地,佛教、道教并存的宗教名山。早在西晋时期就已在此建庙,后经过多次的维修新建,如今龙多山上庙宇林立,龙佛寺、灵土庙、古佛殿、韦陀殿、太清宫、玉皇殿、三清殿、真武殿、慈航殿等。龙多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或石刻摩岩、或著书写记者比比皆是。如 “千佛岩”、“弥勒佛龛”、“二仙传道”人物石刻等,唐代职方郎中孙樵写有《龙多山录》刻于山上。龙多山佛、道两教共存,悠久的宗教信仰文化,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龙多天下灵”之美称。
三月三,龙多山庙会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上巳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龙多山都会迎来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庙会,吸引合川、潼南等周边成千上万的信众前往寺庙、道观朝拜,焚香祈祷。龙多山及其周边区域流传着 “三月三,除蚕颤,田不犁,土不翻,上龙多山”的说法。可见一年一度的龙多山“三月三”庙会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同时也与农作相关,三月初三祭祀“天神、地蚕”,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谷物苗,农民要停耕一天。三月初一到三月初三附近的居民赶赴庙会,香客们面容虔诚,摩肩接踵,“架香”鼓乐与吟唱,此起彼伏,各庙宇前香烟缭绕;顺延登山之路处处是货摊,商贩云集,琳琅满目,各种小吃遍布其中。龙多山庙会活动汇聚了民俗文化内涵,通过仪式融合了群体意识,使得民间文化得到再次认同与传承。
朝圣与玩耍,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庙会
龙多山是合川、潼南等川中地区宗教信仰之地,对香客来说是一个神圣空间,是表达虔诚,求助神灵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龙多山庙会空间逐渐被重新塑造,从而展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自2016年,重庆市潼南区龙佛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龙多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龙多山旅游风景区,登山步道、花卉种植、蒙古包等各种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三月三·龙多山庙会转变为一个集聚信仰朝拜、登山健身、观花赏景、品尝美食等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龙多山的文化资源被重新利用,旅游空间嵌入到了神圣空间中。传统的庙会,香客是庙会的主体。他们是庙会的参与者,香会的组织者,对香客来说到龙多山进香是一次朝圣之旅,道观、寺庙中的神灵赋予了他们精神生活特殊的意义。如今龙多山的旅游开发建设,逐渐被建设成一个旅游景点,各种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为香客在朝圣之余提供了玩耍之处。龙多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朝圣的地域,而且是一个休闲旅游场所,吸引游客和香客前来。与传统庙会偏重娱神活动所不同的是,龙多山庙会更倾向于一种娱人活动。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庙会也力求在龙多山这个神圣和旅游空间交融的场所获得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有利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竞技体育】阳光课堂,尽显青春风采——记体育教研室赛课活动
下一条:【教研活动】多措应并举 及时当勉励 ——记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