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诚至精的心意烹制食物,把人间美味端上餐桌。美食与家不可分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美食故事,美食是家人感情连接的桥梁,再忙也要与家人共享美食时光。4月18日下午四点爱莲书院在A区食堂举办了舌尖上的世界“品精致生活,鉴食物之美”—盘珍馐鉴赏实践活动。
一个人说热爱美食,通常只停留在吃的表面,形容食物就是“好吃”、“香”,这难以让人信服。清代作家袁枚历时四十年,写下《随园食单》一书,随园,原为曹寅1706年前后所建,后为袁枚所有,地点位于南京金陵小仓山。该书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327种南北菜肴饭点和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叙及,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广受追捧。这小小的《随园食单》里,有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蕴含着广阔的社会人生。
活动开始,主持人讲解了《随园食单》的目录和逸闻趣事,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这本书的《序》里,袁枚道出此书产生的缘由,“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可见袁枚的好学,同时他的家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家厨,是一代名厨王小余,厨艺高深。他曾拒绝重金所聘,一心做袁枚的家厨,在王小余看来,“知己难,知味尤难”。在王小余去世后,袁枚悲痛万分,“每食必为之泣”,于是为他撰写悼文《厨者王小余传》,王小余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唯一死后有传的名厨师。可见不仅高山流水中伯牙可遇子期,玉盘珍馐中也可遇见知己。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美食,小吃,已经是一种当地饮食文化,绝非只于三餐间填饱肚子,追求不饿肚子的层次。特色美食就地取材,通常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特色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爱莲书院的几位同学一一分享了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比如巫溪的纸包鱼、陕西的老潼关肉夹馍、湖南的臭豆腐、河北的驴肉火烧、山东的鲅鱼馅饺子、东北的地三鲜等,一种美食代表一种文化,一种美食哺育一方人。
美食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脑海中,重在实践。今天的美食实践我们直指寿司,“有鱼的地方就有寿司”,寿司师傅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寿司的历史、材料、做法、品尝习惯等常识,桌面上,尽是色彩缤纷的寿司食材,食材的美不由得使人赏心悦目,师傅一边制作,一边讲解注意事项。
接下来的美食知识竞答环节,分别考察了同学们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美食文化的了解,如:“广东人将传统小吃“馄饨”称为什么(云吞)”、“流行甜品的‘提拉米苏’源自哪个欧洲国家(意大利)”、“被欧洲人称为‘世界三大珍馐’的美食是哪三种(鹅肝、鱼子酱、松露)”。美食是一扇门,走进去,是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走出来,是人们对土地和食物的敬畏。
知识竞答环节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优先选择食材,之后各组开始动手制作,制作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师傅对每组都进行了适当指导,确保同学们能真地学到做到。限时制作完成后,由发展导师金老师、高师傅、主持人组成美食评审团,对每组的造型和味道进行了品评,根据评判,每组同学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次活动以说美食知识、讲美食故事、制作美食、品鉴美食等方式开展,提升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饮食文化素养,使同学们对美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短暂的时光中,我们感恩食物给予我们的珍贵滋养;快乐的时光中,爱莲一家人相聚在学习中度过,美好,莫过于此。
供稿:爱莲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张琳莉
上一条:【社团活动】第五季女生学堂系列课程之形体瑜伽教学
下一条:【职言职语】《简历特训—打造个人职业品牌》——记“职言职语”系列讲座第六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