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虽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混乱、苦痛的动荡时代,然而在文学艺术史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智慧、极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5月19晚7点,文化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开展线上研讨课,带来了华东师范大学丁红旗教授的《东晋南朝文化视野下的“竹林七贤”砖画》为题的线上讲座。
故事要从江南的开发说起,建武元年,建康的皇室司马睿在一帮北方流亡士族的拥立下,建立了东晋王朝,“王与马,共天下”道出了其中立国的坎坷与艰辛。意味着前长达两千年的黄河文明开始向长江文明转移,北方土族带来的先进知识和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帝王陵,而“竹林七贤”壁画墓的主人,就是帝王。1960年4月,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发掘以来,已经有七座墓葬展示“竹林七贤”砖画,依据考古报告的记载可以发现,整个考古发掘的时间都不长,其一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对于墓葬的发掘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次,其二是大多墓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整体上,壁画保存最完整、清晰度最高的是西善桥官山墓,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墓,以及次之有纪年砖“普通七年”、“中大通三年”标识的狮子冲墓。南京博物院保存的官山墓“竹林七贤”砖画可以说是汉代画像砖的一种登峰造极的表现:面积扩大;形象更加生动、细腻;对江南地下水位过高做出防护。
砖画里人物的形象其实都是当代特定风尚下的产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士族与名士风范、玄谈风尚、隐逸风尚。门阀士族制度在东晋末年已基本稳定下来,而士族得以自豪、傲视的就是文化与儒雅,而名士身份的七贤恰能作为这种儒雅和文化的象征。“神仙”与“七贤”并列周画,也正与甬道图画羽人、墓室绘制七贤为同一思路。在“视死如生”观念的支配下,墓中所绘恰是现实中的一种反映。在宫室内绘画“古贤”以鉴戒仍在持续,承袭的是东汉以来的一个久远传统。
儒家观念所彰显的忠臣、孝子等,在一个玄风弥漫、儒学衰落,以及世家大族蝉联高位、重名士风范的南朝社会,是根本不会被器重的。这些人物形象,在南朝墓葬中都基本销声匿迹了,也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墓葬壁画的传统。于是,七贤和荣启期就这样走进了南朝帝王的心灵深处,在逝后的世界永远陪伴,正如丁教授所讲,他们还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
图文:宋源源、张锦
(名师课堂办公室)
上一条:【社团活动】社团文化艺术节:立夏东风来·趣农基地开,一次有趣的农耕文化体验
下一条:【地域研究】“博采众长”5.18国际博物馆日线上交流会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