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烙铁,一张砂纸,足以让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无论是中国的写意山水,还是夕阳的素描写真,都能做到一个小葫芦,自由大天地。葫芦与“福禄”谐音,所以俗信葫芦能避邪气又象征吉祥。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让人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气温骤降的冬季,泡几杯暖茶,团坐在艺术家的操作台周围,以最近的距离观看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实属难得。2018年11月19日下午四点,爱莲书院联合非遗中心在文峰古街蓬莱客栈举办了本次葫芦烙画非遗主题活动。
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渴望一块心灵上的净土。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孙浩楠老师则是那个带领大家寻土的“领路人”。学校非遗中心李双雄老师也到场助阵,和爱莲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一起领略葫芦之美。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即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一个完美的葫芦烙画工艺品需要经过挑选葫芦、构思设计、构画底稿、初步烙画、反复渲染、清理装饰等工序完成。葫芦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葫芦烙画不仅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还要结合葫芦的造型,使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葫芦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讲解完相关知识,浩楠老师为大家现场展示烙画制作工艺,结合爱莲书院文化元素,制作莲花图案,尽管天气寒冷,老师还是坚持做完了莲蓬部分,真可谓栩栩如生。电烙铁只有一根针粗细,可以调控温度,极大地考验着艺术家的细心和耐心。在葫芦上作画,画花鸟需要国画的技巧,画人物需要工笔、素描的技巧,运用电烙铁又需要书法基础,而且葫芦不似画纸,烙铁又不似毛笔,稍有疏忽就会败笔,这不仅需要技艺精湛,而且还得有细致入微的心思。以火为墨、以铁为笔,小小的葫芦经过千百次的烫烙被赋予新的生命和神韵。
把烙画和葫芦串起来,烙出一个手艺人的精彩人生。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观察品鉴烙画,浩楠老师特意带来了十几个“葫芦娃”。有吉祥如意的满福图、栩栩如生的猛虎、神性兼具的福禄寿……一个个异常熟悉的人物,在烙笔下如同拥有了生命力。还有用葫芦制作的打火机,不由得让大家拍手叫好!
葫芦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阴阳面不同,表皮密度也不同。每次下笔前,要先端详葫芦的形态和色泽,依形塑画、形神兼具,熟知每个葫芦的脾气。当平凡的葫芦,披上了烙画的外衣,便有了新的生命,一个个精致的葫芦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技艺,也蕴含着烙画人的良苦用心。
浩楠老师说:“学习葫芦烙画,最重要的是要能坐得住,因为学习过程中需要每天上千次地重复最基本的烙画动作,这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但是在他眼里,更多的是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他希望通过烙画葫芦,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民俗工艺的魅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门传统民俗工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在岁月的长河中,将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爱莲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供稿
撰稿/王庭 审稿/曾义 张琳莉 摄影/张瑞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上一条:【太阳澳门集团网站非遗】赏葫芦烙画,听浩楠“葫说”——记非遗中心葫芦烙画调研
下一条:【艺术实践】青春如诗·匠心如梦——艺术传媒学院第四届班级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