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机融合的目标,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教师团队积极思考,创新设计,通过开发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参与项目,促进学生完满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双重提升。2018年11月3日下午,远景学院《经典电影赏析》课程教师彭可与《亚洲电影鉴赏》课程教师杨志伟带领学生们来到重庆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先锋艺术影院,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第17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暨先锋艺术论坛”。此次论坛邀请到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孟浩军教授和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范蓓教授,现场给学生们上了生动又实用的一课。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是亚洲最大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国际学生影展,凭借其独一无二高水准的学术性使国内广大影视传播专业的师生有机会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高水准的学生作品,同时加强了国际影视院校、专业,特别是学生间的交流,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电影视听盛宴和汇聚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会。
影展共放映了今年获得最高奖项的8部优秀短片作品。放映结束,孟教授总结,这些获奖作品共同的关键词是"对人的关注"。在讨论中,他指出中国电影界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想象力不够,太过注重电影表达的深层含义而减少了对电影镜头画面和氛围的营造等等。他特别强调,电影不是逻辑思维而是蒙太奇的思维。根据现场观众提问,孟教授回答道,“当代电影人应学会创作,改变思维;保持初心,仰望电影。”他分享自己总结的所有好电影的共通性:一、对生活和时代有态度;二、对生活表达和剖析有高度;三、让观众产生共鸣,有温度。
新时代的来临,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电影行业在未来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不可预知,不过,比星辰更敞亮的是关于电影那结实的理想。孟教授表示,“我们应时刻仰望银幕,因为银幕是所有电影人梦想的窗口。”来自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的一席肺腑之言,让远景学子们深受感触,重新思考自己专业的热情与方向。这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外活动,也因此弥足珍贵。
部分参展学生心得
这次的影展,我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学生优秀作品。展映的几部作品中,我看到了许多现下社会关注的话题,如《猛犸山》中的生死、责任;《滴答》中的自我救赎……让我明白了一些平日里深刻的话题在作品中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来突显。而孟教授关于“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座的爱好者们也提出了诸如“电子产品与电影发展的关系”之类让人深思的问题。希望以后也能多参加影展等活动,不断丰富自我。
——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 李丹
北影第17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上,孟浩军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反思观影后的思考角度。从前看电影注重逻辑思维,爱纠结是非对错,忽视了电影不只是文本的画面呈现,更是蒙太奇思维的呈现。镜头本身的说服力才是电影的魅力。“电影是导演写给观众的情书”,大部分人注重剧情,而一部电影的开篇镜头才是“情书”最重要的地方。留意片头和尝试从蒙太奇思维的角度分析影片是今后我需要注重的问题,期待开启一扇新的电影大门。
——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 龚婉琪
很有幸能参加这次的影展,能够看到那么多的优秀学生的影片。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一部作品《猛犸山》。我仍然能清晰地记得作品中的那对兄弟,在朋友完成人生中最后愿望的路上,始终陪伴,不曾离弃,即使背负重担。这样的电影很吸引人,故事性很强,但就如同孟浩军老师所说的那样,中国的电影更强调作品的深层含义,而不那么注重其叙事、氛围。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当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电影?将来的电影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2018广播电视编导 卢怡
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供稿
(撰稿/廖钰津 彭可)
上一条:【德国游学总结连载八】埃尔福特大教堂
下一条:【完满教育】重庆邮电大学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院2018-2019学年校级学生组织十一月工作部署大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