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游学一行人的嬉闹与欢笑,跨越了八千多公里的路程,来到了以“高质量、高品质”著称的制造业大国—德国。课程学习、浏览城市、商场购物三合一的行程安排,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德式风情。热情爱笑的人民、哥特式的教堂建筑、郁郁葱葱的村落等等。在这一个多月的短期游历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德国的教堂,大大小小的教堂看了不下十座,我不敢评价哪个好,哪个不好,只是每个教堂都有它独特的底蕴,都有它独特的建筑方式。
(教堂全景图)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座教堂是埃尔福特大教堂(Erfurt Cathedral)。埃尔福特的教堂有很多,但是埃尔福特大教堂则为最古老的一座。艾尔福特邻近格拉河支流福特河,是一个在中世纪时重要的贸易城镇。艾尔福特与其馀五个图林根城镇包括哥达、阿恩施塔特等是德国菘蓝贸易的中心。1803年艾尔福特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虽然被图林根地区包围,但艾尔福特于1945年前仍然属于普鲁士。德国统一后艾尔福特成为了重新设立的图林根州的首府。由于这个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且是图林根洲的政治中心,所以独有的宗教文化也得以很好的延续。与其他德国大城市比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尔福特在盟军空袭下只受到有限度的损坏。个别教堂都损失殆尽,残留的几座在政府的连年修缮下才算还原了大部分原貌。
埃尔福特大教堂位于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的教堂山丘上,是一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老教堂。这是一座具有国际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还被人们熟称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埃尔福特最重要、最古老的教堂建筑。埃尔福特大教堂也算是二战中的“幸运儿”损坏不算太严重,就是这样政府也是五年一大检,三年一小检。8世纪中期,埃尔福特大教堂短暂成为主教驻地,直到19世纪早期一直是圣玛林集体修道会所在地。1994年起,埃尔福特大教堂又成为了新成立的埃尔福特主教区的主教堂和教士咨议会所在地,是埃尔福特市的主要标志。
在历史上,埃尔福特大教堂所在位置曾经先后建立了许多教堂建筑,比如罗马式教堂和厅堂式教堂等。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在1507年的时候曾在这里任职。现今的大教堂大约建在14-15世纪,整体呈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前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广场,广场左侧还有赛福利教会,作为罗马天主教堂的西弗勒斯教堂,它屹立在教堂山的埃尔福特大教堂的旁边。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群,它们构成了这个城市的象征。由于其不寻常的设计,埃尔福特大教堂以哥特式后期建筑,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大教堂广场)
大教堂广场是整个城市中最大的广场,这同时是一个巨大的集市广场。享誉德国的“教堂石阶文艺汇演”就是以两座教堂以及教堂前70级宽大石阶的整体建筑群作为舞台背景,其情景十分壮观。在大教堂广场旁边坐落一排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它们经受了1813年的炮击和无数次的城市大火,其中有当地著名建筑绿色药房(建于18世纪)和高百合之屋(建于1538年)。现如今广场东侧的大部分空间被用来做集市,这片区域同时也是商业街的交汇处,是 "凡瑞吉娅" 的一部分,并成为了贸易商和商贩们的黄金地段。右侧的道路则通向那些被仔细翻新的大大小小的建筑,如太阳泉之屋。广场上的密涅瓦喷泉(Minervabrunnen 1784),建于1777年,是为了纪念美因茨选帝侯Erthal-Obelisk。
广场的集市一大早就开始摆设,我们到达广场的时候是上午九点多,这里人已经不少,但是虽然人多且杂但是却一点都不吵闹,一部分人坐在外面的摊位喝着德国特有的葡萄酒,安静恬淡,悠闲缓慢,享受着上午的美好时光。
首先我们从侧门进去,进入大教堂内我的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右边是几排作为共信徒定时来做礼拜。在座位前是教堂的正中心的部分,有一个正座和桌子再往后是有着三个隔层的一面墙,最下面一层三个雕像,第二层是两个雕像,第三层是一个雕像,每个雕像都栩栩如生都,象征着神圣。进门左边是几排座位在座位两侧是十根立柱,甚是壮观。再往后是一扇小门门上方是一个突出的台子,台子上面都是一些细长的柱子,在那些柱子的正中心是一个手持兵器的天使。
教堂四周都是镶嵌在墙上的手绘彩图的玻璃,特别漂亮,下面将重点介绍教堂的玻璃。在玻璃之上是慢慢延申聚合到教堂正中心一个凹进去的一个球面的顶,在顶上也有彩绘的图案,呼之欲出。
(教堂内部近景)
哥特式的顶、壁、柱、像都是这个教堂的别样之处。向上望顶部,有特别古老而又大气的图案,每一幅都代表一个历史。让我们突然代入到那一段传奇,人们只要一抬头就会凝视很久,生动的图画仿佛在教堂顶上演绎一部经典历史电影。内部墙壁大部分面积基本都是由玻璃代替,玻璃则是大教堂又一个大的看点。所有墙壁玻璃都是被精美的图案所占据,图案都是由过去人们一笔一笔画上去的,色彩丰富亮丽,人物灵气生动,画面惟妙惟肖。
教堂内树立了几根承重柱,至上而下每一块砖都可以看到纹路,倒不是那种像是懒得上漆才将砖与砖直接的缝隙和砖的纹路暴露在外。柱子整体都是用白色的涂料粉刷,不仅丝毫看不出是破烂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艺术的气息在里面,特别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大教堂内还有有很多罕见的装饰和雕塑,包括几尊《马太福音》第25章第1-13节内提到的“十个童女的比喻”雕像,每一尊都是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放到华丽宏伟的教堂内部就完全是画龙点睛,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你只要一盯到一个雕像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雕像在一直注视着你,与你对视,像有一种被对方窥探心里的那种感觉。着实让我体会到了这个教堂的不同之处,它的每一处每一点都值得人们细细观赏。
(教堂内部全景)
在国内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信基督教的也有很多,也随他们去过一些教堂,首先在外观上面国内的教堂在建造年限就与德国的教堂有很大的差异。国内的教堂很少有超过一百年的,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则是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国人大多数信徒去教堂都是单纯为了去而去,而在德国教徒是为了虔诚为了信仰而去。再说建筑理念,埃尔福特的教堂是完全是延续了最古老的建筑方式一直传承至今,而亚洲的教堂只是为了需要礼拜的场地而去建造,没有内涵与建筑底蕴。在建筑这方面大教堂完全将信仰这样一个东西传承了下去,进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里面的人那么多,只要进去就没有一个人在里面大声讲话,说明人们对与这样的一个建筑是认可的,敬仰的。可见这样的教堂是多么的有影响力,可能说“影响力”也不准确,那应该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力量吧,
我其实是不信任何的教派的,但我也不反对教派的存在的。因为在国内我没有看到任何教派特别的有影响力,特让人熟知。但是我在德国是看到了,我才知道一个组织教派竟然是这么有历史地位。看到了政府年年修缮教堂是为了让一个国家的文化延续下来。是惊叹,是信仰,是传承。
(埃尔福特城市照)
与其它德国大城市比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尔福特在盟军空袭下只受到有限度的损坏。因此,埃尔福特大教堂、克雷默桥(商人桥)、鱼市广场、米夏埃利斯路、帝国大厅等古老的建筑,都值得去慢慢欣赏、细细品味。喜欢埃尔福特这个城市,魅蓝色的天空下,交织的有轨电车、斑驳的青石板路、漫步的三五人群、热闹的音乐酒吧、神圣的古老教堂,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教堂,第一次看到壮观的景物能让我引发这么多感受,而我也知道了为什么。以前看到大山大水我只感受到了视觉冲击,感叹一声大自然的力量。而这次埃尔福特之行不仅看到了壮观的景观,也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无穷,更加让我惊叹的是虔诚的信仰。
这样一座神奇的建筑,这样一群伟大的造物者,这样一个须有若无的信仰,见证了人类的成长,见证了思想的进步。
2015级 通信工程 郭璟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
上一条:【德国游学总结连载七】德国之行
下一条:【远景学院】与专业名师对话 助学生完满成长——远景学子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第17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