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上7时,由共青团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委员会、创意写作学院主办的“阅读让生活更完满”公益阅读推广计划的最后一场活动——“与青春,共志愿”志愿故事创作者图书馆访谈活动在荷悦书院109活动厅召开,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此次活动特意邀请了志愿活动征文活动5位获奖者代表聂霜、王雨琳、梁小梅、杨子若、陈羽雁及指导老师代表方刚、仲心,师生们对作品创作和修改都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分享心路历程
在仲心老师致辞后,此次征文活动的小说组一等奖获得者代表陈羽雁,率先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表示,这次活动最难忘的是忙碌的改稿过程,最晚的一次改到了凌晨三点,一整天废寝忘食,甚至累哭了,也想过不写了,但是终于还是坚持了下来,反复改了五遍,终于交稿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诗歌组二等奖获得者代表梁小梅表示,其实自己从来没想过会获奖,因为自己并非是一个文笔多好的人。由于学姐逼自己交一篇,自己拒绝无果才与此次征文活动结缘,通过看抗疫纪录片的方式寻找灵感,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次次修改,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歌,在感受到创作不易的同时,也建立起了写作的信心。散文组二等奖获得者代表王雨琳谈到她的创作历程,在多次的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中,她认识一位抗美援朝战役的退伍老兵,在多次的聊天交流中,她萌生了将这位耄耋老人的经历记录下来的冲动,这次征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指导老师仲心的多次修改中,自己从中积累了很多非虚构写作的经验,也养成了时刻将亲身经历转化为文字的好习惯。
诗歌组一等奖获得者代表杨子若谈及自己的收获,感触最深的就是一改过去诗歌写作的“空泛”,学会了抒情的“落地”和“具体”,以及诗歌语言的画面感塑造。通过靠近、感悟、沉淀志愿活动中的爱与感动,最终成就了这篇获奖诗歌作品。
报告文学一等奖获得者代表聂霜说道,虽然自己过去也有写作的习惯,但由于自己性格大大咧咧,对于细节的把控始终不到位,自己也想过改变,但始终找不到方法。方刚老师指导自己修改了五六次,经常白天收到意见,晚上回到宿舍就开始修改,一直改到室友们都睡着了,听着清脆的敲键盘声音,自己很有满足感,很享受这种闹中取静的创作氛围。
互动交流感悟
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连番对获奖者代表发起了提问,在问及如何寻找打动自己的点以获取创作灵感时,陈羽雁表示,找到最感动自己的点,然后挖掘它的前因后果,从众多的材料中找准一个点,想好角度,构思出画面,再描述画面,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很容易一气呵成。对于写作中常见的卡文现象,聂霜表示,通过多次的尝试,她觉得亲身经历可以有效避免卡文现象的发生。当遭遇卡文时,用真实的事件和情感去填补空缺,可以轻松过渡。有同学问杨子若,大学以前,大家都是写的议论文、演讲稿,没怎么接触过诗歌,有没有什么诗歌创作的技巧可以分享一下?杨子若回答,可以平时多看一些现代诗的公众号,积累素材,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融合想象力,想象出一些画面,通过画面激发情绪,然后描述这种情绪。当提及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时候,没有什么创作经验的梁小梅表示,自己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二等奖的名次,更是敢于尝试的勇气,对志愿者精神的更深刻的认识,以及专注于做一件自己本不擅长的事所获得的成就感。聂霜也表示,这次征文活动让自己突破了高考后自己对于写作的恐惧心理,也学会了很多具体的细节处理技巧,让自己可以更加有耐心地构思故事,处理文章中的虚实关系。
指导教师寄语
两个小时的访谈活动结束了,系列活动策划者方刚老师对此做了总结,回忆起做这系列活动的初衷——将志愿活动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并流传下来,会让这件事更有意义。应团委之邀,“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始于去年11月上旬正式实施,今年1月底就要交稿,时间非常紧,由于主办方对于作品有明确的题材和真实性的要求,参赛者必须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运用文学技巧进行无痕迹的加工,但是感谢各位参赛者,顶住了多方压力,这是第一届征文大赛,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在未来的第二届和第三届比赛中,希望各位同学也可以积极参与,在感受志愿精神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让“真人图书馆”活动在志愿中开始,在创作中结束。
撰稿:仲心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译路有你:“语言转换的基石——语法”讲座
下一条:【学院风采】厉害了,通信退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