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萨克森州的马克思城——开姆尼茨位于厄尔士山北麓,开姆尼茨位居莱比锡和德累斯顿之后是德国萨克森州第三大城市,人口291000人,面积175平方公里。开姆尼茨得名于流经该市的一条同名河流。在1953年5月10日到1990年6月1日期间,开姆尼茨改称“卡尔·马克思市”。开姆尼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商业、纺织、印刷、金属处理、机械制造等的早期发源地。德国的第一台火车机车1836年由设在开姆尼茨的理查德•哈尔特曼Richard Hartmann公司制造。
12世纪的开姆尼茨在历史上原先是盐路商站,1357年,开姆尼茨获得了漂白布胚的特权,使得织布业蓬勃发展。1800年开姆尼茨又建立了德国第一家近代纺织厂,随后又制造出了德国第一批机床和火车机车,逐渐发展为以纺织和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随着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开姆尼茨迅速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机械制造中心。今天的开姆尼茨工业更加多样化,一些产品如摩托车和电冰箱,深受各国客户欢迎。
尽人皆知鼎鼎大名的四个套在一起的圆圈——奥迪Audi汽车,1932年由设在萨克森州的四家汽车公司,即奥迪Audi汽车公司和霍希Horch汽车公司、漫游者汽车公司Wanderer以及Dkw汽车公司合并组建了汽车联合公司Auto-Union,总部就设于开姆尼茨,现在奥迪车标上的四个套在一起的圆圈就代表了这四家公司。而其中的两个圆圈,漫游者汽车公司Wanderer和Dkw汽车公司更是创立于开姆尼茨。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较晚,进程却相当快,发展道路有其独特性。大致看来,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和50、60年代的大规模展开阶段。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业革命一样,德国工业革命也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但是,德国棉纺织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始终无法追赶上实力强大的英国纺织业,德国1835年时的棉纺织业生产水平仅相当于英国1788年的生产水平,而英国1850年时的皮棉加工能力,德国直到1900年左右才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锋国家,具有纺织业领域特别是棉纺织业领域的绝对优势。此外,原料供应本身也限制了德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铁路建设。从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铁路建设,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迅速转向铁路建设,主要动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德国学术界和经济界等一些重要人物的远见卓识,在学术界,著名国民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人从一开始就看到了铁路建设对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鼓吹通过铁路交通来发展德意志“全民族的经济”李斯特的《论作为德国铁路总系统基础的萨克森铁路系统》等文章的影响遍及整个德国政界和经济界,日后的德国铁路建设基本上遵循了他的规划。在经济界,哈尔科特,康普豪森,汉泽曼等著名实业家和银行家也看到了铁路建设的广阔前景,积极鼓吹和投资于铁路建设。其二,德国各邦政府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的考虑,也竞相加入铁路建设行列。结果,德国铁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所谓的“赛跑”性竞争。在开姆尼茨工业博物馆里,见到了由理查德·哈尔特曼所制造的德国第一台火车。正式这台火车,才让开姆尼茨,让整个德国走向了工业强国的前列。
开姆尼茨在1953年至1991年期间曾叫做卡尔·马克思城 ,如今这座城市曾经的命名者仿佛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新中心所发生的一切。 这座用灰色花岗石雕刻并于1971年落成的宏伟建筑—卡尔·马克思纪念碑由前苏联艺术家列夫·可尔贝尔 设计,这里是前东德当时众多节日和纪念日的游行和群众集会地。 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半身人面像。马克思纪念碑是开姆尼茨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它极具工业主义风格。马克思塑像身后的大楼上,整整一面墙壁都是用俄、德、英文写的《共产党宣言》里的语录,唯独没有中文。由于开姆尼茨曾被称为卡尔马克思市,两德统一后这算是前东德地区境内最具共产主义风格。
德国汽车工业作为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智能化程度高的代表,能成为工业4.0的前沿阵地,如宝马、奔驰、大众等公司都纷纷试水工业4.0。其中,宝马莱比锡工厂作为宝马在德国技术最先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都走在最前列的汽车工厂,可以看作是最具4.0工厂味道的代表之一,此次游学中行程中最让我感觉到德国现代化的地方就数莱比锡宝马工厂了。德国物流研究院给宝马提供了创新的物流规划方案,使其供应链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成本大大降低,成就了其高效灵活、智能化、个性化的汽车生产模式。宝马公司投资13亿欧元建造的莱比锡工厂于2005年正式投产。2006年,莱比锡工厂下线了第10万台宝马3系轿车。2010年,下线了第100万台宝马1系轿车。2013年,莱比锡工厂开始生产宝马i系列电动汽车。2014年,宝马最新款2系运动轿车在莱比锡正式投产。宝马莱比锡工厂的整体设计思路十分创新,为能灵活应对未来需求,宝马在莱比锡设计出了最可持续和高效灵活的生产与物流模式,围绕中央大楼建设的三大核心生产区域(即车身车间、喷涂车间和总装车间)呈现出不规则排列。宏伟,极具现代元素的建筑设计,以及摩登的内设让我感觉步入了另一个新世纪。在这里,一切都充满了跨未来的感觉。鉴于车身穿梭于空中走廊的创新设计,使得主要办公区和生产车间两者能够相互渗透,让工厂整体感更强,甚至在员工食堂和会议室也能看到实时的车身输送过程和订单不同阶段;这让各生产区域之间实现了高效互联,使车身输送过程做到一览无余。由此,宝马的工程师们可以在车间或是走廊、甚至餐厅的任何地方,实时跟踪订单状态,及时发现和调整生产进度。在莱比锡工厂,每天约有一万立方米的材料被输送至各个生产环节,为确保物流的高效、精益、低库存,所要运输的材料必须在正确时间以正确的顺序到达相应地点,这就需要高效精准的物流系统以及和供货商之间的密切配合。跟随着当地讲解员在翻译的帮助下,我一步一步地了解到了宝马i系是如何生产运作的,在这里,大部分都是自动化,人工只负责比较精密需要人为操作的步骤。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宝马工厂里的员工们也恪守职业,极具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汽车装配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公司对于员工也特别的人性化,工厂内部种植有果蔬、蜂蜜仅供员工们使用,同时还配有足球场、排球场等娱乐设施让辛苦一天工作的员工有得放松。
德国政府部门和制造业领域的专家普遍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工业3.0”。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工业4.0”。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将使人类进步!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及大改变,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工业4.0与人工智能正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德国第一家纺织厂就是在开姆尼茨诞生,或许在“工业4.0”时代纺织业以及纺织产品会与之前截然不同了,而是纺织品生产方式或许会与之不同,它将通过有效的数据处理,提供定制性的个性商品。客户一旦决定选择哪个模型,图像处理系统就会对其各项维度进行测量。这也是开姆尼茨在时代面前如何转型的最佳提示。
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德国城市能像开姆尼茨这样,拥有“现代化之城”的美誉。 当前,这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日臻成熟,一如既往地推动着德国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同时,开姆尼茨对文化现代化和建筑现代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开姆尼茨的这漫长且又短暂的二十四天里,我慢慢喜欢上了开姆尼茨。
2016级中德应用技术学院 郑世璐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供稿)
上一条:【交流学习】携手共进,共创未来——智能工程学院赴西南交通大学交流学习
下一条:【德国游学总结连载十六】你好,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