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学校大思政育人理念,落实思政教育在其他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的融入与渗透,加强思政教育与商科教育的融合,淬炼·国际商学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0月26日下午在5204智慧教室开展了以“课程育人,思政铸魂”的主题交流活动。校级督导邹建平老师、金光美老师,淬炼·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基础教研室、商业基础课程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约70人参与交流。本次交流主要围绕思政课题探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课程申报三个方面展开,淬炼·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张丹丹老师作为本次交流的主持人。
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李阳老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参加交流的两个教研室的师资状况,指出本次融合活动是为了寻求合作而来,商学院的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有很多可以融合的地方。接着,李阳老师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行专题分享,主要从会议主题、会议意义、会议的三个“务必”要求、二十大报告的十五个组成部分、党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人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根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在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时,李阳老师做了详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全民共同富裕、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5大特色。缺乏任何一个,都不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两个学院都是青年老师居多,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李阳老师引用了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作为分享的结尾。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正所谓:青年强,则国家强。李阳老师讲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侃侃而谈,给参会的老师上了扎实而生动的一课。
接下来,基础教研室主任李义红老师则向大家介绍了商学院,分别从定位、使命、愿景、价值观、工作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学院的整体情况,重点介绍了“新商科”的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商科、全校商科和国际商科、“6+2”课程包等内容,并从校企合作、全国竞赛获奖、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展示。
在主题探讨环节,主要围绕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活动研讨、课程思政与课题申报几方面自由讨论,会议分为8组,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的话题有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课程的联合申报问题,还就校企合作项目的联合开发进行了深入讨论;有关于活动竞赛的联合参与方式,还有关于商科课程如何进行体系化的思政教学等等,在与各教研室老师的深入交流下,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讨论到最后,大家仍意犹未尽,相互添加联系方式,以期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学习。
交流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毕毓璟老师作了总结发言:正值党的二十大会议胜利闭幕,也是在学校新商科特色育人模式推行的背景下本次交流恰逢时机。融合交流需要细水长流,本次交流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两个学院的课程之间能融合的点很多,需要不断打磨,产出成果、产出项目;另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20多个校企合作基地,加上即将签订的乡村振兴样板村,与淬炼·国际商学院有很多能够共同建设和开发的内容,希望两个学院在今后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本次交流,老师们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思政课程与新商科教育的融合有了更多思考。课程思政,离不开专业老师的参与,也离不开思政老师的参与。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协作,不断推动横向跨学科交流、切磋、研讨,以课程育人,以思政铸魂,最终搭建起以专业老师、思政老师、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共同体”,才能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水平,进一步深化我校育人效果。
撰稿:彭艳、胡小娟
摄图:王丹、周琴宇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研】“说”出教学创意 “赛”出教师风采——记通识教学部(綦江校区)说课及公开课比赛
下一条:【马院之声】苍茫岁月留痕 红岩精神永存——马克思主义学院“北山书院红岩文物说”活动(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