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智能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深刻领会《梦想与实践》(第二辑)——中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新教育实践中董事长彭鸿斌博士的教育理念与观点,深刻理解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定位,加强教师对集团办学理念的认同,激发教师凝聚力与创造力,推进办学发展战略落实落地,6月4日下午,智能工程学院组织各教研室开展《梦想与实践》(第二辑)学习活动。
智能电气教研室与智能电力教研室联合组织两个教研室全体教师,于9112教室开展彭鸿斌董事长《梦想与实践》(第二辑)读书分享会,全体教师围绕该书进行了深入学习与交流。
智能电气教研室主任晁晓洁老师首先介绍了深入学习《梦想与实践》(第二辑)这本书的重要性,指出该书对教师教育实践与职业发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随后,结合自身教学感悟,分享了《教育理念:卷到极致不如不同》一文,围绕“现实情况”“不同赛道”“培养模式”等内容展开,倡导教学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相匹配,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被尊重。随后,王柳月、谭静文、王勇三位老师依次上台,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与教学实践,进行了精彩分享。王柳月老师以书中《要有我们自己的个性》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举例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她特别强调,即便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表现并不突出,但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可爱之处,都值得被尊重与关注。谭静文老师分享了《话成长,赴未来》,提出我们师生都应该在接受现状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成长,如何学习、提升与突破。最后,王勇老师以《做最好的自己》中“甘心情愿地服务,充满自豪地服务”为题分享体会时指出,服务学生与充满自豪构成一个正反馈闭环。老师的用心投入与学生的正向回应,会让教师深刻感受到职业价值,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服务。
与会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让他们对《梦想与实践》(第二辑)有了更深地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新思考和新动力。
智能交通教研室于竹逸A302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彭洪斌董事长著作《梦想与实践》(第二辑)的核心思想。会上,教师们围绕董事长提出的教育理念展开热烈讨论,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人文关怀与个性化培养融入育人全过程。
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董事长的著作深刻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强调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内在潜能的重要性。南亮生老师在发言中表示:“《梦想与实践》为我们指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向,未来将更注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花期。”青年教师陈鹏则分享道:“董事长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应与专业教学同步推进。”
学习会结束后,教研室全体教师表示,将以《梦想与实践》为行动指南,在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中践行董事长的教育思想,营造包容、创新的育人环境,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智能制造教研室主任寇晓培老师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松格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一起学习《梦想与实践》(第二辑)一书,书中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建设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寇晓培主任首先分享了书中阐述的“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模式,精准回应了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该模式将知识体系、实践能力、职业品格与创新精神熔铸为一体,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式教学等特色路径,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锤炼本领。余翠兰老师在交流时补充道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紧跟产业前沿,构建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也要注重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探索新技术的热情,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实现人格的完善与价值的升华。
通过学习,激励着老师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投身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未来,我们将以书中理念为指引,立足时代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育更多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新时代应用型技术大学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智能车辆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松格机器人创新中心深入学习了《梦想与实践》(第二辑),教研室主任陈龙灿主持本次学习活动,活动要求老师们在课余时间重点研读本书,深刻领悟和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明白我校差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喜欢教育事业,必须热爱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教育。
雷蕾老师讲到《梦想与实践》引发了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作为一线教师,曾陷入应试教育的惯性,将教学重点置于知识点覆盖率和考题命中率上,却忽视了教育的初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书中“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比学到什么更重要”的理念如醍醐灌顶,促使她在《电机与拖动》课程中转变教学方式: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零部件参数,转向引导他们理解设计原理与故障分析逻辑,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转变印证了书中“教师应是学习策略训练师”的观点。在备课组活动中,她倡导“方法论优先”,通过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像工程师般思考,自主推导机械传动规律;在机械学科教学中开发“科学探究五步法”,将学科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其终身受用的思维方法。正如书中所言,优秀的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帮助学生找到“永不枯竭源泉”的引路人。
智能控制教研室在9105教室开展了《梦想与实践》(第二辑)专题学习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张姣老师主持并领学。
张姣老师深入解读了董事长彭鸿斌博士著作中的教育理念,重点阐释了“卷到极致不如不同”的差异化发展理念。她指出,这一理念为学校探索特色办学道路指明了方向,强调要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
蒋冬政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董事长提出的“学科竞赛本质是双体系”理念。他认为,学科竞赛完美诠释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双重培养目标,既能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等职场关键能力。在竞赛指导过程中,应着力落实这一双体系培养理念。
于兵老师通过研读董事长与校友张波的往来信件,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深远影响。他表示,张波的成长经历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完满教育”理念的实际效果,说明将通识课程、专家讲座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这些饱含教育情怀的往来书信,生动诠释了学校育人理念的传承力量。
智能装备教研室全体成员齐聚在9201教室,一场围绕《梦想与实践》(第二辑)展开的读书交流分享会拉开了帷幕。主任刘艳平以梦想为教育科研的驱动力引发反思,年轻教师钟燕通过带领学生参加3D大赛的实践经历,强调梦想需落地于行动,尹超林教授则将梦想与实践比作鸟之双翼,提出教学与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自由交流环节老师们围绕项目式教学、校企合作等提出思路,最后刘艳平总结指出要以梦想为帆、实践为桨,在智能装备教育事业中培养人才、推动行业发展,为分享会画上圆满句号。
通过本次学习,老师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把握学校育人方向,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教学与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智能工程学院学工队伍在松格A06完满教育展厅开展《梦想与实践》(第二辑)集体学习活动,就彭鸿斌董事长在书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活动伊始,部分老师分享了其阅读《梦想与实践》一书的深刻感悟,特别是对完满教育“特”在对学生的倾情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展望的认同。大家认为,完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职业准备,更重视其个性与品格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综合素质。
在讨论过程中,学工队伍成员一致认为,当前高校教育应避免短视行为,加大对教育本质和长远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对学生个性与品格的培养。大家纷纷表示,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此外,学工队伍还就书中谈到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要将这种教育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此次集体学习活动,不仅加深了智能工程学院学工队伍对完满教育理念的理解,更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智能工程学院学工队伍将继续致力于完满教育的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学生的诗和远方做准备。”本次学习活动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智能工程学院以理念赋能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学院全体教职工将继续以梦想为灯塔,以实践为风帆,在学校办学定位引领下深耕细作,让“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内外结出更多硕果,为培养有温度、有深度、有创造力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贡献智慧,为中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上一条:【新商科】领导力提升课程教研室开展彭鸿斌董事长教育理念学习研讨会
下一条:【实验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中心集中学习彭鸿斌董事长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