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3 日下午,一场匠心独运的陶艺之旅在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徐徐拉开帷幕。戏剧影视学院 23 级动画 4 班和 5 班的异科班同学们,在廖婧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启了一段充满趣味与文化底蕴的陶艺课程学习与制作体验,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传统技艺。
活动伊始,异科小组的蒋宇可同学带来《改变世界是一种信仰》大咖阅读分享,为整个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陶艺课程中,助理老师们耐心且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陶艺制作流程,每一个步骤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搅泥浆,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如同调制魔法药剂般,将陶泥与水按比例放入纸杯,再用工具充分搅拌,直至它们交融成浆糊状。这泥浆,恰似那神奇的 “胶水”,肩负着连接陶泥部件的神圣使命,如同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将传统技艺的过去与未来紧紧相依。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仿佛得到了魔法的召唤,迫不及待地拿起纸杯与陶泥,开始施展他们的魔法。他们轻轻搅动泥浆,那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打破了这宁静的平衡。
随着泥浆制作的完成,同学们又踏上了下一个奇妙的征程——揉泥。他们双手发力,模仿揉面团的动作,由上向下前方按压,将泥团反复揉搓,直至两端尖尖如牛角状。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谨慎,是为了排除泥土中的气泡,避免烧制时出现炸窑的悲剧,是陶艺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揉泥接近尾声,便进入第三步。同学们先将两个木条置于托盘上,把泥放在中间,拿起擀面杖擀出均匀的片状泥片,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泥片切割成圆形、椭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作为器皿的底部。随后,将剩余的泥搓成细长的泥条,用于盘筑在底部之上,从而塑造出盘子、杯子等各式陶艺作品。在盘筑过程中,手法至关重要,需在外围向上按压提拉,内圈向下按压,确保泥条与底部紧密贴合。泥浆此时也发挥着 “修补匠” 的作用,当泥条出现开裂时,轻轻涂抹泥浆即可进行修复。
同学们沉浸在创作中,专注地雕琢着手中的作品,他们的手法虽显稚嫩,但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仿佛在与泥土对话,用心去感受那来自远古的温度。每一件陶艺作品都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它们或许不够完美,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与热爱,是他们对非遗文化的敬意与传承。
随着一件件陶艺作品初具雏形,课程也渐渐驶入尾声。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学生助理带领异科班同学们参观展馆,深入讲解馆内丰富的非遗展品与背后的文化故事。同学们漫步在展馆中,近距离感受着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的认知与热爱。
此次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异科班的合作,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宝贵机会,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实践。通过这样的活动,非遗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校园,走进同学们的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非遗,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撰稿:2023级动画5班 白樱琪
图片:2023级体育经济与管理3班 蒋宇可
异科导师:廖婧
上一条:【导员动态】深化校地融合 激活振兴动能——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綦迹·红研辅导员工作室与安稳镇共商协同发展新路径
下一条:【戏影教学】“红岩精神铸魂育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记太阳澳门集团网站戏剧影视学院赴白公馆、渣滓洞开展认识实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