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古琴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音色深沉,余音悠远。12月8日,古琴家、重庆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会会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兰滇军先生做客观云书院,在余韵悠远的古琴声中,为戏剧影视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堂沉浸式的古琴艺术鉴赏课,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本次名家讲坛由戏剧影视学院王芳副院长担任主持,聚集了来自戏剧影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代表,一起聆听琴韵,共谱“琴缘”。
左手抚琴,奏响太古遗音
活动伊始,兰滇军先生从伯牙子期的故事引入,带领同学们体悟古琴演奏中的太古遗韵。“关于琴,我们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那是寻觅世间知音的希翼。兰先生缓缓说道:“古琴有三个听众。一是弹给自己,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听见内心的声音;一是弹给自然,听见天空的回响;一是弹给友人,听见懂得的真切。”
随后,兰先生从“琴”说起,向学生们讲解了古琴的基本构造、历史及文化传承。现场演奏《高山流水》《玉树临风》等曲目,让学生们领略古琴的音律之美和音乐风格特点。兰先生说:“正统古琴不含金属音,才是自然而传统的声音,才符合中国声音的最高审美,传统丝弦古琴之音,不只养耳且养心。”近年来,“古琴热”持续不断,爱好与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反映出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于“慢”与“静”的追求。古琴之所以受欢迎,便在于它的清、和、淡、雅,最是抚慰人心,让人心生平和之气。
琴声在观云书院响起,如淙淙山泉淌过,又如溪水潺潺奔涌,行至开阔处又仿若江水滔滔。涓涓琴声在书院悠扬,兰先生的指尖上下流云如水般翻飞,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轻快律动。现场气氛也进入到了沉浸式体验的“心流时刻”,同学们沉浸其中,待琴韵消散才缓过神来打破这难得的平静,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在古琴诞生的几千年岁月里,它从未用于取悦观者,而作为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是抚琴者心的延伸,情的共鸣。正如兰滇军先生苍劲高古的艺术风格和含蓄质朴处世之道。他坚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广泛吸取各流派优秀理论和技法,形成苍劲高古、跌宕悠远的鲜明艺术风格。他坚持用传统减字谱和口传心授的方式,确保古琴艺术按其自身规律保护和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琴人。
右手弄墨,挥洒胸中山水
一曲琴声落定,一副笔墨登场。活动中,古琴家、重庆音协古琴专委会会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兰滇军讲起古琴和书画等艺术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们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松”与“紧”“动”与“静”的关系,体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之处。
在同学们好奇又崇拜的目光中,兰先生回忆起了自己追求艺术的道路。对妍美俊逸的书风,兰先生像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免疫力。但见得多了,也渐渐无感。当他一头扎进章草的世界,诸如《急救章》《出师颂》《月仪贴》《平复帖》等古帖,一下唤醒了他的另一种审美天性。大巧若拙,大雅若朴。信手书写的章草,就像从远古走来的远房亲戚,不衫不履,拙朴敦厚。每一晤面,先是打躬作揖;不甚言语,却未有一言不可信。如此值得亲近和信赖的书体,使他没有理由不深研到底。
兰先生的书路从元至唐追魏晋,把石鼓、秦简、章草作为自己主要研究对象,奠定了自己含蓄、质朴、高古、雅拙的书法风格。坚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兰先生曾多次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汉办等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赴哈沙克斯坦、泰国等地展演古琴和书画艺术,弘扬和推广了中华文化。国学大师温锦泓称赞道:“旷达儒雅,知行合一。不求人知而世人自知,犹不吟狂,真书画界有人品之真君子也。”
以琴结“缘”,传承非遗文化
古琴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代表着中国古代的音乐审美观、哲学思想、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讲解完毕,兰老师现场演奏一曲《良宵引》后进入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提问。兰老师一一耐心解答,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古琴独特的魅力。
在回答中,兰先生多次提到“琴缘”二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些曲目,有可能是你们第一次听古琴弹奏。至于大家能不能进一步走进古琴、学习古琴,这需要时间的沉淀,方可知晓。今天我们结下了‘琴缘’,就像给你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期待它在你们心中渐渐生根发芽。”其实这段“琴缘”早在戏剧影视学院成立伊始就已萌发。“戏剧影视学院”这六个遒劲有力又充满意趣的挥洒便是兰滇军先生所题。在12月8日戏剧影视学院成立一周年庆典上,兰滇军先生又现场题词“戏开幕,影生光”,表达了对戏剧影视学院蓬勃发展的殷殷期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今年4月初,习近平主席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非正式会晤中便循着一曲古琴演奏《高山流水》展开友好会谈。作为沟通文化与情感的重要媒介,古琴也必将和其他传统文化一道,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中绽放出愈发光彩的魅力。
淳和淡雅是其韵,委婉悠扬是其味。一把古琴,激发了戏剧影视学院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也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在共赴传统文化的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我们义不容辞。在对“根”与“魂”的追寻中,戏剧影视学院必将走得更加从容沉稳,坚定踏实。
撰稿:杨永欣
摄影:赵原宏 秦子乔 莫棋瑞
(戏剧影视学院供稿)
上一条:【图书馆】冬日愈寒,阅读赋能——记图书馆12月读书分享活动第一期
下一条:【数媒学院】新媒体时代 技术驱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