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对象划定范畴,往往是一门学科最基础又最艰深的课题。什么是“科幻”,在“科幻”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就已经成为传统文学的重要课题,几百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值得被讨论。近日,中国新商科集团科幻板块总顾问张凡,在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围绕这个话题开展科幻研讨会,分享了主流文化与他自己对“科幻”的定义。瀛洲科幻学院院长何瑞主持了本场研讨会,来自瀛洲科幻学院、通识教学部的教师及爱好科幻的数十名学生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张凡老师便抛出“大家觉得这个最有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幻作品是什么”的问题。
来自通识教学部的胥云龙老师答道他在阅读网络文学时的一点心得:“《深海余烬》,作为一个典型的克苏鲁小说,我认为这是我喜欢的一种边缘科幻。”
张凡老师就此也做了幻想类网络文学的梳理,并以《凡人修仙传》举例,提到“修仙”文的路径:“从练气,到金丹,筑基再到元婴……元婴之后还有化神、合道等等各种级别。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升级路径。但是你注意到这个凡人修仙传修到最后的境界会变成3个道祖——时间道祖、空间道祖、法则道祖。玄幻修仙的小说修到最后,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奇境。所以《凡人修仙传》在某种程度,它是一个科幻的这种导向。现在很多写玄幻小说的作者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因此也接受了好的科学教育,他们的作品会自然地往科幻的方向去走,《凡人修仙传》就是一个典型。再比如说四川大学有一个作家,猫腻,我相信很多人看过《庆余年》这个电视剧。猫腻的很多小说,比如《间客》,就是有一个人工智能,是一个主宰,哎,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个科幻故事。网络小说为了和传统的这种写作套路区别开,它会非常自然的去往这种现代人的科技,往时间向,空间向,未来向,去往这种方向去走,希望大家不要小瞧。网文里面有很多科幻,比如说我们今年的那个百万钓鱼争科幻大奖有一位作家写了《我们生活在南京》,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网络科幻小说,而且今年得奖的作家单元,无论是长篇,中篇,短篇,还有最佳新星都是网文作家,拿到这个奖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这种趋势和潮流啊。另外,从跟爱伦坡是同时代的H.P.Lovecraft开始,克苏鲁跟科幻有非常深刻的联系,我们的网络文学作者有勇气打破审美惯性,选择学习克苏鲁的方式是很值得鼓励的。无论是《深海余烬》还是爱潜水的乌贼写的《诡秘之主》,我们会把它理解为科幻小说。”
来自瀛洲科幻学院电影部的赵守伟则认为电影《降临》与该片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他心中最好的科幻作品。
张凡:这个故事其实是“第一次接触”的故事——当我们去探索新世界的时候,语言是一个问题啊,因为外星人他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说英语的呀,以往的电影和美剧的处理方式是装作没发生,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进行下去了。但这不对呀,外星人凭什么都说英语啊,他为什么不说汉语,甚至说别的语言呢?《你一生的故事》就注意到了,当我们无法理解外星人的时候,一位语言学家掌握了外星人的这种语言,这是一种混沌的语言啊,理解了这种混沌的语言,这个小说和电影一个非常伟大的设定是在外星人的语言里有因果和时间的概念,掌握了这种语言能立刻明白宿命。在影片中语言学家因为掌握了这门语言,她明白了她的女儿会死去,她的丈夫会离开她,你看这个小说多么美,多么有陌生感。从《你一生的故事》到《降临》,这种改编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种非常陌生的科幻性。我们一般理解的科幻性都是宇宙飞船、星际穿越,但这部作品用的是非常文科的元素,语言学、社会学等。”
关于超级英雄算不算是“科幻”,也是学生们最常提到的问题。列席研讨会的学生也提出他认为《复联4》应当在科幻中占有地位,因为其中涉及基因改造与幻想。
张凡老师肯定了该生的发言,也给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复联》是不是科幻呢,肯定是啊,所有的超级英雄都是属于科幻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像漫威、DC宇宙已经变成单独的门类,Super hero 超级英雄了。超级英雄的时候,我们往往翻译成各种侠,比如蜘蛛侠、闪电侠、绿箭侠等等各种各样的侠,但英文里他不是Hero,它是Man ,比如说Spider man,这里涉及咱们中国人一种向内化的理解,我们接受过武侠的,侠义的,人情法治的训练。第2个特点超级英雄代表高度商业化的产业结构,有一系列的IP,我们中国当代的这种超级英雄的IP除了《战狼》就很少了。这需要咱们在座的老师、在座的同学去努力,创造一批能够风靡世界的,至少是能够表现咱们民族特点的文化特点的这种超级的这种IP。所以漫威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商业化,它非常的流行,非常的普及是吧,我们的年轻人没有人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看到这些漫威的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是看他的这种文化的渗透力和他的影响力。它在工业的流程上高度成熟,但是又粗制滥造故事情节,所以它需要进行悲剧的营造。我们必须要让这种感动里面充斥着一些这种悲剧的这种情愫,否则的话他就不深刻。其实像很多很多的科幻作品,比如说早期的凡尔纳的冒险小说,其实也是一种超级英雄小说,尼摩船长、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都是超级英雄,只不过漫威、DC把这种英雄情愫从一个海底这个世界升级到了整个宇宙,甚至是多元的宇宙、平行的宇宙,升级到各种各样的这种异世界啊。如果用中国文学发展史去理解,这是一种趋势,就像现在谁去看武侠小说呢,年轻一代不再去看这种传统的文本了,因为武侠的规则和世界限定相对来说是比较严格的,江湖体系/乌托邦是和这个我们现实世界是有区别的,又深度联系的。当《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这些小说出现的时候,武侠的生命就已经没有了,因为这是趋势,穿越与更大的架构让文体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作者不再被严格的规则所束缚啊,所以网络小说就是对传统小说规则的一种冲破。但是我们想一想,全中国的几亿年轻人,无时无刻不在刷这些同质化严重的东西,从中获得一种短暂的爽感,何尝不是对现实世界无力的表现?”
从《安提戈涅》到《黑镜》,科幻指向人类的终极困惑
瀛洲科幻学院院长何瑞以《黑镜》中的设定为例,提到现实生活中可以被屏蔽声音,甚至图像,那么个体是不是陷入了某种社会性死亡。何瑞认为这段剧集虽然是未来幻想为元素,但核心却指向类似《安提戈涅》里“两次死亡之间”的哲学母题。
研讨会的最后,张凡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科幻简史,给出了此次讨论的核心,他认为科幻最重要的属性是“陌生化”与“新奇性”。
“科幻第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它的陌生化与新奇性。我们看所有的科幻作品,如果作品不会再让你产生兴趣,那么这种科幻就是比较失败的科幻,我们在看《复联》《降临》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有这种新奇感,因为它超出你的意料——你以为又是一个乐观的结局,结果让你非常沮丧的是,一切烟灭了,在你的眼前,这就是一种陌生化的新奇性。科幻的第一个特点,它一定是要有这种陌生化的效果,但是奇幻小说,各种仙侠小说也会让你陌生化呀,那怎么区别让科幻跟奇幻这些东西区别?这就是科幻的第二个必备因素:可能性的逻辑推理。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Possibility 可能性,第2个是逻辑推理,就是说当我们假设一个前提的时候,我们要去把这个前提把它推演下去,用逻辑的方式把它推理下去。我为什么没有用科学性而用的是可能性的逻辑推理,因为如果是科学的话,刚才我们说的《高堡奇人》跟科学没有任何关系,但它就是科幻。所以,我们用一个替换的方式,用一个词汇去替换叫什么叫可能性逻辑推理,或者说我们可以把这个词汇缩的更短一点叫认知性。”
讲座的最后,张凡老师表示,“关于科幻的定义一直有非常大的争议和争论,我们刚才说的那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也在受到批评,这反映了科幻还在发展中,科幻还在发生。”
上一条:【志愿服务】赓续志愿精神 共曙筑梦蓝图——戏剧影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新兴社区基地回访活动
下一条: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2次专题学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