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澳门集团网站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太阳澳门集团网站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创意写作】“作家领读”第02期丨《百年孤独》: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

2023-04-16

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创意写作学院联合綦江校区图书馆于每周三19:00在图书馆二楼举办主题为“作家领读”——《百年孤独》读书会。读书会由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老师作为主讲人,以每周研读一章的方式进行。

作者介绍: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4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百年孤独》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领读人介绍

这次我们探讨的是书的132页,《百年孤独》采用了插叙的手法,用法高超。在摸冰一事中间插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结为夫妻的原因以及他俩带领村民跋山涉水搬到马孔多的原因。我很敬佩乌尔苏拉的曾祖父对她曾祖母的真挚爱情,因为她的曾祖父不嫌弃被严重烫伤的曾祖母,还为了曾祖母搬家,甚至盖了一间没有窗户的卧室,只为曾祖母不再梦见从窗户进来的海盗。这种不离不弃的爱情正是我所向往的。

马尔克斯写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初尝情爱滋味,以及他跟着吉普赛女郎离开马孔多的事件,其间没有一句多余、重复的话语,特别是马尔克斯写得含蓄委婉,用人物的感受代替了情爱过程的细节描写,毫无晦涩之感。

当初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马孔多的一个年轻的族长式人物,他领导村民一同乔迁,规划街道,指导人们播种,非常有进取心。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迅速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以及见识世上奇观的热望中消磨殆尽,他的形象由勇于开拓、仪表整洁变成了外表懒散、不修边幅。然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是一个闪耀着女性光辉的女人,她勤劳,活力充沛,意志坚定。可以说,没有乌尔苏拉的上下打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炼金期间,家中必定一团乱糟糟。

在乌尔苏拉失踪近五个月突然归来之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几乎无法承受这份惊喜。他在操作实验的漫长时光中,他内心深处祈求的奇迹不是发现点金石,不是赋予金属生命的气息,也不是将家中的合页和门锁变成黄金,而是乌尔苏拉归来的情景,这个场景让我非常感动。

马尔克斯描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指导人们建设村庄时写道:“在家里乃至整个村子,斗鸡是唯一禁养的动物”。我们读者初读可能不会关注到这个点,但当我们读到后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斗鸡比赛中赢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失利的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有本事,迟迟不见乌尔苏拉怀孕,这彻底引发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怒火,于是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杀害。从这便可以看出为何马孔多村落禁止养斗鸡的原因。这也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及乌尔苏拉为何召集村民搬迁的原因所在。在这部分涉及了存在鬼魂一说,陈馨怡同学聊了她幼时长期看见过同一个鬼魂的故事,这让我们更加坚信人类所不知的东西远远超过已知的东西。

 ——远景学院 谭婵婵

你所构建的世界,令人神往。在这短短三十二页的内容中,这本马尔克斯赠予全人类的礼物——《百年孤独》,让我窥见的冰山一角,它真正描绘了人类从一开始的游牧农耕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这一宏大历程。细细品来,它的每一个文字并非生涩难懂,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便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脑海里的画面直指丛林中所发生的一切。我继续读了下去,却愈发觉得这些并非出自马尔克斯之手,而是那些跨越了空间和时间、被长河所湮没的历史人物们,他们化作灵魂,来到马尔克斯的书桌前。或许他们会先七嘴八舌地讨论一番,但最后都会蘸着墨,在白纸上,一张一张地写,一页一页地翻。而当我们用指尖划过这些文字的同时,也划过了他们富有传奇的一生。这近乎历史的史!

另一方面,这本容纳着一个充满感性世界的书,无时无刻地呼唤着我们本能,它让我们日常生活中引以为傲的理性变得无所适从,如同苏老师所说:“在众多艺术创作中,你越理性,你的世界便越狭窄。”我想,或许正是五十多年前,马尔克斯在创作过程中同样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现在的他才显得更伟大。

——信息安全学院 旷纹平

在阅读《百年孤独》之前我曾经无数次听说过这本书,听过和看过最多的评论就是“我看不懂”,这些话让我产生了畏难和退却心理,那么多人都看不懂,我是否可以看懂呢?进入作家班后,这个疑问依然徘徊在我心中,虽然受到了苏老师的推荐,也购买了书籍,却迟迟没有去翻阅它。直到某一天,苏老师以《百年孤独》的开头给我们讲述了小说开篇的重要性,那时候我被它吸引了。

很遗憾,那时候没有坚持下来,但我一直想认真阅读这本书,所以参加了这次的作家领读读书会,经过苏老师对开篇的解读以及不断地强调“细读、精读”,我又一次翻开了这本书,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眼前。

很难去定义《百年孤独》和马尔克斯,这本书里处处充满了魔幻色彩,飞毯、看见死人、活人瞬间变成柏油……可这本书又处处充满着现实,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投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甚至忽略身边的人……短短32页,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段落和情节,他的描写是那样的诗意又清晰,原来不是看不懂,只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读。

“这是我们眼中的魔幻,可这是马尔克斯、或者说拉丁美洲的现实。”苏老师如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允许成精遏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现在中国的作家很少再能有写出诸如《聊斋》那样的精彩之作了。”我听完觉得很震撼,也更加期待后续的阅读,我想试试去触碰马尔克斯这位伟大作家眼中的现实。

——淬炼·国际商学院 徐露瑶

人类未知的东西总是要比已知的多得多,谁也无法肯定或否定一件未知事物的存在。在理性的生活形式下,规则保护人的同时也禁锢人,这时候,冲破僵硬的理性和规则所获得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珍贵。而对于马尔克斯来说,在我们看来是魔幻的事物其实是存在于他生活中并让他习以为常的,所以当我们经历一件事情时不需要讨论这件事情是否合理,离奇的事件也不需要跟别人辩论它是否真正存在,我们只要相信在自己生活中确实是有过这样一段别人不曾有过的经历,就会获得新的认知。苏老师说:“越理性,我们的生活就会越狭窄。”正如《百年孤独》中的“飞毯”,我们不需要去争辩它存在的合理性,又如“何塞”在看到“梅尔”带来的磁铁和望远镜时,想要知道的不是它们存在的原理这类毫无意义的追问,而是研究能如何运用它们。我想,放弃一些理性的非必要追问,定能打开思维的新领域。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王玉婷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亲历者。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我们经历过的,感受过的,都是真实的。这些都会化作我们人生路上的养分,来哺育自身。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我们都在推崇着运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诚然,运用科学的理性的知识,我们可以解释在我们认识之外的事物。有一句话则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理性可以带给我们安全感,但我们的认知也会因此受限,变得狭隘。我们也不能丢失掉其他的东西,比如感性,比如想象力。今天晚上谈起《百年孤独》,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二儿子摸冰,当他说起“它在烧”时。这是一个遥远事物与另一个遥远事物的碰撞。冰块与火焰有什么共通性呢?是的,他们都冒着烟;而另一方面手是热的,手触摸着冰块,手也在燃烧。甚至奥雷里亚诺之前从未见过冰块,所以他用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让我们不得不赞叹马尔克斯的高明之处。好的文字,好的小说,从来都不需要用形容词加以修饰。而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激荡。

——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陈馨怡

初次接触《百年孤独》还是在高二,可惜的是,我没有勇气打开这本书。唯一值得说的是:这本书的名字格外吸引人。

确实是的,过去这么久,我仍觉得“百年孤独”很震撼,当我拿起它才觉知它暗藏在文字中的玄妙——作者对人类本质的探索真的可以用透彻来形容,尽管我知之甚少,仅凭一句“它在烧”就可以体现。正如苏老师反复强调的那样“它这本书一路写下来,真的没有一句废话,甚至重复的话都很少。”

人类解释未知往往代入已知的偏见,这是理性认知的局限,同时也是人类的通性。我很认同苏老师谈及的“理主义”的内容,在保留苏老师观点的同时,加之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尽可能以非理性的思维去认知新事物,那么我们很可能理解到事物的本质。接着“它在烧”来说,常人看来难以理解,触摸一块冰,怎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正是因为他们熟知的燃烧冒出白烟,就像你把手放在冰上一样,不可思议的同时又合情合理。倘若我们保持得过于理性,那么我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也会变得狭隘和局限。

——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唐文俊

《百年孤独》其实是我一直想阅读的书,我身边看过的人都告诉我,是一本值得阅读但不推荐我读的书籍,因为受我们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显然会读得很吃力。而现在有了一群伙伴的陪伴和老师的带领,我又重新拿起这本书,在大家的探讨中解决疑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不被马尔克斯的言语所折服,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作者可以站在小说中的人物里去看待事物,真正的把读者给带入角色,小说中主人公一行人没有看见过冰块,让他们以为吉普赛人带来看的是钻石,而一句“它在烧。”完全诠释了他们在封闭环境下的无知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非常的细节,冰在碰到人手时,高温会造成蒸汽,就这么一句话,把所有的东西都表现了出来,一开始我还没有在意这几个字,但在大家讨论过程中,我才发现,太值得惊叹了。

研讨过程中,我同大家一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而后我也才发现,我们读者所钻研的角度不应该只是用理性去看待感性的事物,越理性的人所认识的世界越狭隘,并不是宣扬理性主义不好,而是我们现代人需要感性来发展,不上升时代,仅仅是个人,在生活中不要内耗自己的精神,不只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我觉得观看书籍,鉴赏文学,并不是为了让我自己一定要写出这样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明白,认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健康管理学院  孟心苑

“在座的同学有哪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应该没有吧,那既然你们吃喝不愁,又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呢?”苏老师问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颤抖了一下,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那是因为我的内心是空虚的,这就是为什么总感到失落。一味去寻找外界的认同,终将有一天会被外界的声音所淹没。只有自己的内核稳定,自我认同,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这就是我为什么想来读书会。今天上课的时候,苏老师说到了完全依赖理性是狭窄的,当我们局限于用一条线,一个框去解释事物的时候,就已经落入了论证圈套,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去论证出来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就像看《百年孤独》这一本书的时候,面对一些魔幻的描述,是没有办法去用科学或者是说用具体的理论解释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段描写在书中的意义。最后,期待在下一次的读书会与大家交流中收获更多的乐趣。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吴骑汶

在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在不经意间已经被打开了一条微小的缝隙,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魔幻式写法的魅力,不再如同过去一般,对文章充满魔幻色彩而感到惊诧,我们开始接受并且强烈地想要模仿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它用一种都能理解,但是却又不同于一般理性写作的手法,让读者被吸引到其中去。就如同书中沉迷于炼金的何塞,在意识到自己还有家庭责任时,走出了炼金房,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吉普赛人的市场上,第一次见到冰块时的描写“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以及小儿子形容的“它在烧”,在已经知晓这冰块是什么的我们来说,看起来好似还会嘲笑他们的无知,但是此时的他们,确实未曾见过,这样形容,好似已经是他们最为确切的形容了。多么厉害的形容,将一个熟悉的事物,描写得如此陌生,就好似真的是才见到的一般。我们阅读《百年孤独》,学到的不仅仅是它的一些道理,更加提高了我对一些描写的技巧,慢慢地爱上了书中那些能让我时不时惊叹的句子,并且又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惊喜出现。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刘欣倾

“不要用理性去诠释非理性,这世上有太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只要相信,它就是存在的”苏老师是这样说的,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人们总把“不可能”挂在嘴边,鬼怪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人成绩突然变好是不可能的,普通人想破世界纪录是不可能的,即使有无数人佐证,这是存在的,这是亲身经历,他们还是不会相信,因为没有亲眼所见,因为人言充斥着欺骗,为了证明除了自己所言一切都是虚妄,人们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又一层名为理性的枷锁。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可能。这在《百年孤独》中也得到了体现,能吸起所有铁制品的磁铁、使人瞬间消失的药剂、把人变成蟒蛇的魔法、会飞的毛毯、“死而复生”的亡灵、正在“燃烧”的冰,它们真的不存在吗?我想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人们总是在无限的未知中寻觅已知,就好比辽阔海面上的孤舟,探索,无助,堕入疯狂,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呢?承认自己的渺小难道是可耻的吗?当你试图用理性去解释非理性时,你就已经把自己逼入思维的暗巷,看不到大海,看不到沼泽,看不到鸟兽成群。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徐妍洁

百年孤独的呈现源自于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祖父的从军回忆,外祖母的鬼怪故事都给予了马尔克斯对世界丰富的认识,这使得马尔克斯不再受限于客观理性的约束,因此吉卜赛人的飞毯能够飘浮在空中,普鲁邓希奥的灵魂能够游荡在布恩迪亚的院子,失眠症能够让整个马孔多陷入一种靠贴标签来维持记忆的状态……这些看似魔幻的现象,对于我们可能不可思议,甚至从未亲身经历。可是未曾经历就等同于不存在吗?未必,马尔克斯说“那些看似魔幻的东西,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现实”。能够被理性证明与解释的东西仍是少数,而《百年孤独》告诉我们:只有打破造物者对既定规则的约束,至少我们在精神上才不会狭隘与无知。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吴傲



(创意写作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