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19:00,我们相约在仁者楼311教室,泛舟于文学的海洋,诉说着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并从中找寻那部分丢失的自己。
本节课,我们将在苏瓷瓷老师的组织下,一起研讨陈红燃同学的原创小说《黎明》。研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小组讨论,派出代表陈述小说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2.原创者阐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回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3.苏瓷瓷导师给出修改意见。今晚与往日不同,陈红燃同学在研讨开始之前,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自己暂未思考清楚的问题——主要是关于情节的安排:1.如何呈现主人公赵晓的身世;2.“烧烤摊吃饭”处的情节如何详略得当。她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一起解决创作上的困阻。
第一阶段:小组讨论,代表汇总建议进行发言
短篇小说《黎明》主要讲述了一位性工作者赵晓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故事。
张缤元同学认为:“该小说像一部带有人间烟火气的文艺片,性工作者在社会身份上是底层,但是文章里的主角并不完全是被生活所迫,更多的是对于精神的放逐,细节描写非常到位,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洞察能力。不足之处是画面很快地闪过,对于一些观念的表达缺少点线面式的冲击力。”
徐妍洁同学提出:“红燃的原创小说个人风格特别鲜明,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就把我带入了赵晓的世界。可能是文章篇幅的问题,感觉每个部分都点出来了,但都没有展开到位,或许可以再写长一点。赵晓这个人物出身平凡,甚至可以说是落魄,文章没有父母的出现,所以我猜测是不是父母双亡,或者亲生父母遗弃了这个孩子,以至于赵晓是靠奶奶捡瓶子拉扯大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女孩见惯了社会底层的苦,容易被美好的事物诱惑,所以会被周先生的见识吸引,被他欺骗,却又心甘情愿堕落下去,她也想走出贫困,走出低人一等的阴影,但最终成为了性工作者。但这样的她仍然对世界抱有善意,对同样挣扎在底层的人有同理心。
文中有几处表达我觉得还可以再改动一下,比如第十段‘已经到了自动忽略的境界’有些置身事外的感觉,语言风格和文章整体的色调不符,可以换种写法或者直接删去。第十三段‘赵晓不清楚自己是偏爱安静还是热闹,不过对一线城市的向往还是有的’、‘一些各种样式的瘦肉串,一些喜欢的蔬菜串落入色彩鲜艳到晃眼的篮子’语句不通。第二十段‘曾经脑海里那些一闪而逝的念头如云如烟、时散时聚’有点不知所云,显得些许突兀。文章整体完成度很高,切入角度、人设都很新颖,也没有明显的逻辑问题,很多处的表达都让我惊叹,可以说是我个人很喜欢的风格,想看到红燃同学更多的作品!”
陈馨怡同学评价:“‘烧烤摊吃饭’场景的篇幅占比很大,但是读者从中获知的信息量较少。小说中共有三件事情:赵晓和奶奶的相依为命、赵晓与周先生的爱情故事与赵晓和一位农民工的短暂相遇。但是人物形象刻画的有些扁平了。赵晓与周先生在热恋期发生的事情在文章中作用不大,因为前文已经表明周先生享受赵晓对自己的崇拜了,可以删掉一部分。过于强调农民工的干净与整洁了,似乎在强行设置什么人设。文章的主旨有点儿模糊,既然是《黎明》的话,那对‘我’来说,黎明是什么?”
白梓萌同学说到:“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看到主角的成长,她的成长体现在哪里,一直在受着伤害,却又无所作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很平稳,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的转换也过渡得很好。”
第二阶段:原创者阐述创作过程
陈红燃同学带着大家提出的疑问和给出的建议,阐释了自己创作《黎明》的过程:《黎明》原本的故事框架是一个女生被糟糕的原生家庭困住,后来结交了鼓励自己的男朋友,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但实际写作时,陈同学发现很难推动故事发展。途中,陈红燃同学遇到了一些变故,心境有所变化,索性全部删除,仅留了个题目。只是,当时的她即使希望获得光明,也不愿意从黑暗中走出来,便有了如今的《黎明》。
令陈红燃同学感到幸运的是,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大家一致表示:小说中关于“黎明”的体现还不够明显,正因如此,文字的力量便薄弱了几分。经过同学们的热心提醒,陈红燃同学也明白了在创作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并向大家表达感谢。
第三阶段:导师给出修改意见
苏瓷瓷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最大的问题是关于主人公的塑造。赵晓的职业具有特殊性,那么就得存在强有力的原因把她推到成为性工作者的地步。如果这是赵晓的被动选择,她是受生活所迫,就需要增加“被迫”的外界因素,才能使她“不得不如此”成立;如果更多是赵晓的主动选择,就需要呈现她的内心变化。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主要写的核心事件就得具有典型性,要为小说的主题服务,在《黎明》中的三个核心事件中,第一个事件“奶奶生病”是赵晓出卖身体的外因,第二个事件“与周先生的恋情”是内因,难度最大的是第二个事件的处理,赵晓在和周先生相恋时心理出现什么样的转变,致使她甘于出卖身体,而放弃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异性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在目前的小说中,最重要的第二个事件,即小说的核心事件未能深入。着墨较多的第三个事件:与农民工在烧烤摊相遇,反而没有必要,可以作为一个小场景简化。
苏老师指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太过于扣细节,有些长句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该流动起来的地方,就不要写一堆重复的语言让其停滞,要注意叙事节奏,在描写的部分,要充分考虑这些细节描写的功能,比如为了塑造人物、为了交代背景,还是为了下一节情节做铺垫,不要为了写而写。
创作是在写某种存在,一定要高于生活。创作者首先要明白“自己”和创作者身份是有距离的,不必将生活中的道德感带到创作的角色中。其次,创作者不能在意别人的眼光,心里琢磨如果这样写了别人会怎么看,是写不好小说的。
《我在岛屿读书》中,叶兆言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过程:自己在遭遇无数次退稿后,听从朋友建议,只管埋头写作,写完后就放在抽屉里。我们来到小说工坊,从随波逐流的人变成自主思考的人;从不会创作的人,变成创作初学者。比起公开发表了多少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洽地面对人生。
2022级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陈红燃 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太阳澳门集团网站第八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在校成功举办
下一条:【大咖阅读】聚焦大咖,汇聚经典——德国工程学院信息产业大咖传记阅读计划4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