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又带着些许忐忑,周日的晚上我开始了作家班非虚构工坊的第一堂课。 “海上漂着巨轮,旁边是一只比船大百倍的鸭凝视着船。海并非真海,船也并非真船,换个角度看世界,或许这就是创意的真谛。”这是非虚构工坊王恒绩老师《创意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开篇的一页,亦是我们脑洞大开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亦师亦友,畅谈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不同,敢于特立独行。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穿越,从海陆空到宇宙间的空间跨越,我们拒绝循规蹈矩,师不在讲台,在我们身边,围坐成圈便是课堂,在创意写作的国度里我们能做到任何事。
一张张有趣的PPT引领我们走进《创意阅读》的世界,李慧文老师带给我们的惊喜接连不断。万圣节版特制点名游戏开始,我们分享喜爱的书籍,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我们有过关于读书是否需要读完一本争论,也有过卡夫卡式转折接龙的颠覆想象。阅读的兴趣也在谈笑间悄然生长。欢声笑语贯穿了课堂的始终,明灯下是思绪的碰撞,想象的点点星光汇成了《创意写作思维训练》与《创意阅读》的宇宙。
老师的糖果是甜的,是真心换真心发自心底的甜。(非虚构工坊学生 罗天柱)
课堂开始,张林老师用风趣幽默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也让同学们再次介绍了自己,并向我们提问:你来作家班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是:我想成为一个温柔且一直“叛逆”的人。之后便开始了我们的创意写作思维训练。在特定的人物,特定背景中叫我们续写,让我感到既刺激又陌生。张林老师说:写故事就是在做选择。你做不同的选择能影响事情的发展,像蝴蝶效应一般。创意写作是有创意性、自主性,是有意识的选择,是不同于无目的的自发式创作。上完课后,我也明白了,文学和生活从来不是对立的。文学在影响生活,生活在模仿文学,生活在为文学提供创作灵感。在成长的过程中,文学参与了我们价值观的建设,所以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不要只有虚壳,干巴或华丽的文字在表演,要去赋予文学作品你自己的思想。
在创意阅读课上,张林老师向我们念了一篇吴念真的作品《重逢》,他是从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更带有审视,思考的角度,向我们展现出中年男子在面对昔日恋人的窘迫,胆怯,羡慕,怀念。同时也让我反思在进行阅读中,我们到底应该阅读些什么。(戏剧工坊学生 张曼)
究竟什么是创意写作?书上说,创意写作就是“有创造性的”写作。
直到上这节课前,我都只是比较浅显的去理解这个书上的理论性知识,而当我们坐下一起深入了解、去探讨这个“奥秘”时,好像逐渐少了那种“人云亦云,打不开思路,存在思维定式”的感觉。这堂课,范庆奇老师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维与灵感碰撞,情感与创意结合的大门。
人们的写作思维是不计其数的,就好比,这个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不像科学那样精确或明确,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模糊性,那怎么恰如其分地将它表达出来,在范老师的课上就能得到答案,我们一起畅谈,我们可以更快乐的去创作,范老师让我们有了一个诗歌的新天地,那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你尝试过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一篇文章吗?你在重读很多遍同一篇文章后的感受还和初读时一样吗?
今天,刘老师带我们走进了一堂既有趣又特别的课。我们一起分析海子先生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究竟这是一首是温暖的、悲伤的,还是带有其他情感的诗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让我对这首诗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当初学这篇文章时,我感觉文中处处都表现着一位年迈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串联时间地点后,我动摇了,我觉得文章内容比表面文字更有深意,我好像再也感受不到文中父亲的爱,孩子的爱,饱含泪水再也不是因为感动,内心更多的是复杂。
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吧,让我们可以有情感共鸣,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不再限于文字表面。刘老师让我们真正触碰到文学,去感受、去表达,让我们彻底爱上创意阅读。(诗歌工坊学生 杨丽)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每年都看却总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没有一个故事,让你读万遍仍觉震撼?
小说工坊的第一课,苏瓷瓷老师问了我们年年看年年有新感受的书。
同学们纷纷作答,《格列佛游记》、《红楼梦》、甚至是童话……只有我沉默不语,似乎是没有这样一本书。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确一时半会儿想不出能有哪一本书让我看过之后年年重看,而且次次有不一样的领悟。
但,我只是不满足“年年或经常”这个条件,当苏老师说到次次不一样的感悟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了两本书,一本是《西游记》,一本是《云边有个小卖部》。
《西游记》这本名著我从小就从电视上接触,少不更事时只觉得它玄幻色彩极浓,令人大开眼界;有幸拜读原著后也只觉作者想象瑰丽,感叹师徒四人取经不易;而在学习历史后,想起这本书,我惊叹的是后人能将一段虽艰难却普通的历史写成一个吸人眼球、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大受震撼。
现在想来,这应该也是为我选择创意写作,选择小说奠定了一个基础。
至于另一本《云边有个小卖部》,我其实是八月份才看完的。 拜读之前,我曾听人说起过它,听他们讲程霜和刘十三多么不易、讲外婆死去时多么难过,可那时候我没有一点感触,甚至没有想去看的欲望。 直到我读到了两段原文片段,“刘十三以后才会明白,有些告别,就是最后一面”、“我爱你,你要记得我”,这两段文字给了我一种莫名的触动,我不知道这种触动是什么,但它驱使我去看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刘十三的无力、绝望、失望。
直到上课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因为这两段话就去看,直到我听到了苏老师那句话:“不是文学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文学。” 苏老师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且对于文学敏感的我们,痛苦一定比别人还要多,甚至爱也能摧毁我们。
而创意写作,就是一个治愈的过程,让我们一边爱,一边不让自己内心受到伤害。(小说工坊学生 徐露瑶)
(创意写作学院 供稿)
上一条:【学科竞赛】工程管理专业参加第二届重庆“渝建杯”建设行业技能竞赛暨第四届全国工程测量员职业技能竞赛
下一条:【思政教学部】千日犹未晚 轻舟归家园——第24期鱼城热点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