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是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课程的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5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唐孝庆、陶辉、吴如涛、陈冬利老师和淬炼商学院杜嘉、尹欣、龚玲、杨佩璇老师在綦河书院3号楼千山会议室围绕《企业伦理与文化》课程开展了集体备课会。《企业伦理与文化》是唐孝庆老师开设的一门任选课,该课程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也是面向全校大二开设的一门任选课程。该课程内涵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此次集体备课会就如何促进课程融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中西企业文化对比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唐孝庆老师和商学院杜嘉老师共同主持。
双方就德商融入《企业伦理与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高度认同。双方就《企业伦理与文化》教学中的课程教学资料、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考核评定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唐孝庆老师认为本课程是第一次在我校开设,其上课方式、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有待提高和充实,应学习、应用商学院教学资源,充分融入本课程之中。如充分利用学习通做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指导学生课外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等。其中重点讨论了企业竞争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杜嘉等老师给予了回应,认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竞争与和谐的关系,要从社会总体协调和统筹的观点看待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具体分析了加多宝凉茶、鸿星尔克品牌是如何通过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实现自身利益,要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看待企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感。从长期来看,不断加强企业道德与责任感,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并使企业获利。
接下来双方就中西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差别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双方就慈善基金为切入点,分析了以比尔盖茨、陈光标为例的慈善家建立慈善基金、做慈善以及慈善宣传的中西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差别,指出西方设立慈善基金有利于减少遗产税、获得管理工资以及减少个人所得税等,并且合理、得当的慈善宣传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对比中国陈光标事件,这其中是文化背景、企业宣传、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的差异。
最后,双方就课程案例库建设、课程改革、教学与科研等话题进行经验交流。双方认为商业、企业营销和企业文化、企业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科的融合、课程的融合发展对大学生掌握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建构自身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双方的合作交流对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淬炼商学院的老师围绕教学资料共享、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互鉴、教学管理共通、教科研互促、考核评定如何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以及后续课程开展的改进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并达成了共识。本次集体备课会有力推动我校《企业伦理与文化》课程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淬炼商学院表示以后会进一步交流互鉴,共同探讨课程融合,达成课程的协同发展,更好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文:陈冬利
图:陈冬利
马克思主义学院(綦江校区)
上一条:【全生异科导师】科学、艺术,我们奔赴下一场山海——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第十二周活动
下一条:綦江校区户外运动队在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课程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