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15:00綦江校区观涛功能能报告厅,举行了2022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专题讲座,讲座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届影评大赛评审主席陈旭光出席,并以《新世纪中国电影大片二十年:发展历程、文化融合与工业美学反思》为题开展主题讲座。讲座由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彭可老师主持。
陈旭光教授以中国电影20年的发展史引出讲座主题。《英雄》因其制作成本极高,明星云集,成功的营销等众多因素,在2000年代初期的一众电影中,脱颖而出,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有效的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英雄》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转折点,《英雄》引领了其他古装武侠片的盛行,《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等电影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从2007年开始,中国电影种类逐渐呈现多样化,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各俱风格的电影,有战争大片《集结号》、《八佰》,玄幻魔幻大片《画皮》、《倩女幽魂》、《美人鱼》,动画之大片《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等等。多种多样的电影种类的出现,让中国电影产业变得更加成熟。2019年,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契机,“新主流电影”与宏大的国家主题亲密“合谋”,达成主旋律、商业和平民意识形态的组合,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不仅给全世界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也让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新的叙事形式与题材。中国电影虽遭遇疫情危机考验,遭受电影“停摆”困境,但很快恢复生机。《我和我的家乡》接棒《我和我的祖国》,《夺冠》,《金刚川》等以独特的题材继续拓展。
陈教授讲到,2021年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70周年,随之而来的,是一批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电影的出现,《长津湖》《水门桥》在宏大国家主题统摄下,融合了艺术电影塑造人物的追求,打造商业大片的视听工业化效果和传奇奇观,既超越了前苏联场面宏大的战争片模式,也借鉴了优秀战争片重于描写战争中的“人”的努力,国之大“家”与具有阶级情谊的连队“小家”和兄弟血缘之家相互指涉,超越了小家而“寓意化”为一体,隐现了新中国电影常出现的主题。
讲座接近尾声,互动环节里,李俊曹同学向陈旭光教授提出“《长津湖》在商业电影上的成功,是否吃了时代的红利,其艺术性是否真的具有极高的地位”的问题,陈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对于《长津湖》在商业上的成功,无疑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对于艺术性,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以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长津湖》与纯艺术性电影还有一些差异,但若以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其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拿《你好,李焕英》举例,其自身艺术性是值得人们考量的,但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必须去深究其艺术性,我们更应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它”随后陈教授又陆续回答了其他同学的一些问题。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大片在中国电影产业的低潮中崛起,从单一到丰富,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瞻前顾后,中国电影大片近二十年发展历程有着许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启示和遗憾、教训。大片存在的诸如“叙事短板”,视觉奇观过剩、“头部”过大,资源过于集中、资本投机,“文化平均”等问题,都使我们的反思不可避免。继往开来,我们应努力继续保持电影大片的“领头羊”优势,同时积极探索大片与电影生态的丰富多元格局保持合理关系,探寻大片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道。
撰稿:安 宇
校稿:雷任涵、张 涵
名师课堂办公室
上一条:【信安风采】创新课程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新基建”-记信息安全学院召开课程改革与建设交流研讨会
下一条:83期|书院印迹:爱与故事与遗憾 ——“道理我都懂”书院奇葩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