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教师学科竞赛指导的能力,增加教师对学科竞赛赛制规则的了解,9月27日信息安全学院“古剑沙龙”第2期讲座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特邀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计算机学会秘书长、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重庆市市级赛组委会秘书长刘慧君博士莅临綦河书院,为信息安全学院和大数据学院的教师们分享经验。信息安全学院院长王宁、大数据学院院长闫会峰、信息安全学院教研室主任邓秋菊、郑慧娟、周小艳老师和两院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刘慧君博士分析了目前学科竞赛在组织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现有问题,他提到:“我们高校学科竞赛还需继续扩大宣传,指导教师还需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老师们要建立起交叉学科研究意识,组织跨专业的合作团队,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生优势特长。”刘慧君博士还建议老师们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摒弃陈旧的参赛主题,注重创新,立足于解决实际需求痛点,充分解读竞赛策略,时刻做好竞赛准备。
刘博士基于其丰富的竞赛指导经验、获奖经验,并从评审人的角度出发,强调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科竞赛教学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四点要素:第一,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入竞赛过程。第二,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交叉学科教师相互合作。第三,选拔优秀创新竞赛团队,开展定期竞赛培训。第四,组织竞赛经验交流,开展竞赛创新知识论坛。随后,刘博士对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应用开发、微课与教学辅助、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数媒类等各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其特点和备赛亮点,并以历年市级、国家级获奖作品分析其创新特点、得奖亮点,在场的老师们均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刘博士总结道:“各类学科竞赛的关键点在于应用创新与技术创新,且以应用创新为首,优秀的获奖项目需具备耳目一新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能解决特定领域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多种工具进行可视化、创新性效果展示。”
学科竞赛作为我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为我校的“乐教、乐学、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大支撑。本次学科竞赛教学模式探讨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赛制规则的了解,为他们在指导学生产出高质量项目作品上指明了方向,更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了学科竞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用,相信在刘博士宝贵经验的加持下,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更好的融入学科竞赛,组建更多科学合理的竞赛团队,带领更多优秀学子参与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为我校培养出更多的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图:张润
撰稿人:杜洪霞
供稿单位:信息安全学院
上一条:【学院动态】中德项目深耕合作,共促学生精英成长——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硕士项目咨询会活动
下一条:智能工程学院“一流教学建设与改革”主题活动——“智能制造工程师班”课程体系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