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它不仅证明了人类从遥远的过去走来,也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被称为一门用脚走出来的学问,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传承传播。为了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綦江这片土地的文化,巴渝文化社部分成员在指导老师刘敏的带领下于2022年8月30日开展了此次行读活动。
启程
周五早上,阳光正媚,我们坐上了前往文化馆的213路公交,踏上前往文化馆的行程。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
走进綦江区文化馆
在綦江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到了7楼的非遗展厅和非遗办公室。进入展厅,我们被陈列的展品所吸引,惊奇地观赏这些艺术品。展品大多是用竹笋雕刻的人物雕像,竹笋繁茂的根须是雕像的鬓发,再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雕像的表现力很强,也有憨态可掬的土地公。
除了竹雕以外,还有记录民族生活风俗的版画、极具特色的苗族服装、类似祭祀的神话面具与乐器,还有用来祈福的木牌,能看出时间在上面留下的痕迹,由此可见窥见綦江人民以前的风俗习惯。
与此同时,綦江文化馆兰采勇书记还给我们介绍了綦江区非遗的整体概况、保护传承情况、研究现状等等,并给同学们赠送了《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綦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书籍。
旅程结束
时间飞逝,我们的旅程已经结束。通过这次形成让我们对綦江区非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我们不仅仅要对非遗文化感兴趣,而且身为新时代青年,要响应时代号召,去传承传播非遗文化,了解我们所深处的这篇土地,让人们意识到非遗的魅力与意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我们成立此社团的意义,并且我们的旅程也不止于此,我们会继续探寻,向同学们分享更多的非遗文化。
撰稿:兰欣
摄影:兰欣 刘敏
供稿:巴渝文化社
供稿单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上一条:【就业创业】三会连开,未雨绸缪——綦江校区10月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下一条:107期丨书院印迹:横山青年说——书院·大学生活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