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下午,在綦河书院苍山阶梯活动室,由电影评论中心主办的“迷影綦话”专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迷影綦话”将以院线新片为契机,结合电影市场热点为话题,力图打造一个“看电影、评电影”的专业平台,让大家打开视野、保持思考、乐于表达。同时,让校内有“迷影情结”的同学们找到归属之地,让我们每月聚在一起分享观影乐趣。
此次活动第一期以“我的春节档”为主题,电影评论中心联合科幻学院召集了校内20多名“资深观影人”,主要围绕着《满江红》、《流浪地球2》、《深海》、《无名》四部电影进行讨论。
活动伊始,主持人幸李寒老师向到来的同学们介绍了“迷影公约”,探讨关于电影的一切,旨在提供一个自由且专业的迷影空间,让同学们敢于表达、敢于碰撞、敢于评论。接着幸老师让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来表达对电影的态度,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在便利贴上写满了观影理由及问题。
活动中,老师及同学们对于春节档电影进行了观点表达,现将部分精彩内容以文字整理与大家分享。
一、悬念设置及叙事落差----《满江红》
幸李寒老师:电影其实有形式和风格,而人物是最重要的,也是电影内容中的核心。请问杨老师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人物?
杨剑秋老师:对,其实《满江红》这部电影在叙事上是完整的,但我还是要提出一点不一样的声音,影片中的人物立不起来,目的很单一,全靠剧情及外部行动来推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没有人物弧光。
学生:《满江红》定位是悬疑喜剧,但悬疑欠佳,虽有很多反转,但比较刻意。在喜剧上,虽然邀请了众多的喜剧演员但缺乏乐趣,整体情节的逻辑性不够强,剧本包袱欠佳。
学生:那我可不可以认为,它是一部打着古装片的噱头在拍喜剧片,并且悬疑的设置不太吸引人?
杨剑秋老师:其实你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就像你们说的舞台剧形式等等,整体的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另外,它的古装片也好,喜剧片也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令观众更加惊喜的东西没有出现。
学生:尽管它的叙事没有令人惊喜,但《满江红》的音乐、细节设置是非常饱满的,我认为是有一些共情在的。
杨剑秋老师:是的,尤其是它的戏剧唱段,每次人物的行走都伴随着音乐,让观众获得喘息的机会,划分出段落感,对于整部电影来讲是很饱满的,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最后一个段落全军吟诵,这是关于民族主义的升华,目的是让观众产生爱国主义的情绪。在我看来这样的反转,反而丧失了故事的可信性和完整性。
二、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博弈----《流浪地球2》
学生:《流浪地球2》特效很强,剧情紧凑,在我心里算是国产电影中科幻片的top系列了,尤其是机器人的设置令人眼前一亮,以及最后引爆核弹的那场,我感同身受。电影还有很多令人惊喜的地方,比如它的家国情怀,我都是非常认同的。
学生:影片的优点是特效方面确实做得很不错,整部电影看下来很舒服。价值观导向很自然,没有刻意强调的表现。缺点在于叙事节奏没有把握好。
刘静蕊老师:我同样也认为这部电影在叙事节奏上很慢,时间跨度长且混乱,人物设定上也难以令人信服。尽管我知道导演想讲一个庞大的故事,但显得非常的散乱,并且对于观众而言,3个小时的观影时间有些过长了。
刘炩玮老师:确实是这样,电影的特效是很不错的,我们总把一些科幻作品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所谓软科幻,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爱情或其他故事,硬科幻是在故事进程中去论证科学公式及道理。但这两者最重要的都是“故事为王”。在中国观众已经非常熟悉好莱坞叙事模式的时候,《流浪地球2》应该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尝试。
学生:我和老师一样的想法,只要能讲出好故事就是好电影。而我认为,刘慈欣这位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风格感觉早期是硬科幻,后面是软科幻。
刘炩玮老师:没错,但我认为好的作品,是没有软硬之分的,因为它都是形式与内容并重的。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基本都是形式与内容丰富且和谐的。刘慈欣的作品你说他是硬科幻吧,可是他又有一些人性的东西。比如《乡村教师》,它的形式和内容是均衡的。我是喜欢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看电影,希望同学们也可以多尝试一下不同的角度去看电影。
学生:中国的科幻片进行得非常艰难,如果出现这样的影片,我是用包容的角度去观看。它有优点,比如尝试多线叙事等,但故事最后也没有升起来,还是比较遗憾。
幸李寒老师:那我也想问问,在场的同学是否有人看过刘慈欣的原著,在叙事内容上,这部电影做了哪些改编?(个别同学举手表示看过原著)
学生:其实这部电影和小说的世界观和危机背景是相似的,但能感受到《流浪地球2》已经逐渐脱离了小说本身,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沿用的只有小说里的设定,因为电影已经开始构建一些新的人物设定和情节。
幸李寒老师:那刘老师,我再替同学们来问一个问题,写科幻故事和写其他类型的故事有很大的差别吗?
刘炩玮老师:我认为科幻不是一个类型,顶多算一个题材,里面包含了科幻元素。《流浪地球2》的导演郭帆,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摒弃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第一部观众的影响,还是考虑市场的因素。大家在这部电影中也看到了很多科幻片的元素,比如moss的设定等。但我希望同学们可以再去回顾一下这部影片的细节,看看电影中的闪回是谁在主导?那么拯救人类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三、电影审美与定位的重要性----《深海》
谭雪老师:2015 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以 “成人向动画”的题材创新,打破了国产动画“低幼劣质”的刻板印象,拉开了“国漫崛起”的序幕,后面就出了一些不错的“成人向动画”,比如《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姜子牙》。可以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影片实实在在的,拉开了“国漫崛起”的 序幕。田晓鹏导演在《大圣归来》成功之后,就沉寂下来去创作了一部不那么主流的动画电影《深海》。如果满分10分的话,我可能打6分。
学生:对,可是我认为剧情一般。
谭雪老师:所以我打了6分,那么我们具体聊聊它哪些不好。第一,它的画面表现过于“极致” 画面太满了,给人一种窒息感,没有喘息的空间,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什么?是“留白”,当然我也不是说所有“留白”的都是好的,我们也可以反叛,可以创新与融合。但是你们还记得动画里那个身上长满眼睛的生物吗?给人一种非常不适的油腻感,完全失去了我们所崇尚的意境美。审美令人不适。第二,主次颠倒,故事想讲的元素太多了,关注了未成年、抑郁症等等。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反而难以共情。第三,影片定位以及它的档期有问题。这部电影到底适合哪个年龄层次的人看?这个问题我们很难找到答案。另外在春节档,不太适合观众观看电影的心理。
学生:我非常认可刚刚老师的观点。但我认为,这部作品还是很有里程碑,因为它挣脱了传统画面表达的束缚,它的结局设定,包括它想与《千与千寻》一样构建一个异世界。都是令人惊喜的,只是人物和画面的设定没有那么美观,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谭雪老师:电影的审美和定位尤为重要,动画人物的刻画,人物可以不完美,也不用一定要把它画得很美,也可以通过普通人的设定来坚守善良和美好。最后,我还是非常肯定导演用七年的时间去创作一部不随主流的电影,希望中国的动画电影的审美也能更加多元化。
学生:其实我认为它前期并不存在宣发不够,相反我感觉它挺出圈的。浏览网络的群体本身大部分为年轻人,很容易投入。再加之前期网上都在发表说《深海》上映困难重重,多次改档,导演技术人员为此倾注了数年心血。其实它在春节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及肯定。
四、作者电影的纯粹与坚守---- 《无名》
钟家治老师:《无名》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也继承了程耳一贯的作品风格。他的个人风格浓烈且延续、导演同时身兼编剧(甚至剪辑)、作品具有较为一致的主题,我们不妨用“作者论”的视野来谈论程耳和他的《无名》。程耳电影的“腔调”其实就是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独特气质与主题即“作者性”。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听过这个词了。
学生:老师,请问你提到的作者电影,姜文也是的吧。
钟家治老师:是。而作者电影,是对电影有主导权的电影。你看程耳他几乎能为他电影所有的事情做决定,并能创作出他鲜明且一致的风格,就显得非常有腔调,能感受到作者电影的纯粹与坚守。那么大家对这么电影怎么看?
学生:这部电影中有很多隐喻、光线的转换,以及在视听语言上都呈现出很个人化的特点。尤其是电影的叙事,非常有吸引力。
钟家治老师:它整体的叙事以非线性叙事为主。你看影片中的角色设定,比如梁朝伟饰演的角色等,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词“戏仿”。也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像很多电影,比如像王家卫、昆汀的作品。而《无名》选择了流量明星,有点像命题作文,整体完成度是非常高的。在这里,我也推荐程耳导演的另外一部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大家应该会有新的观影体验。
迷影綦话”第一期之“我的春节档”,在师生的激烈讨论中落下帷幕。作为特色课堂空间和实践平台,电影评论中心始终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将持续关注新的电影话题,营造良好的电影评论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
下个月要聊什么话题,在专业的迷影空间敬请期待。
撰稿:电影评论中心 梁冬梅
图片:电影评论中心 梁冬梅
上一条:【军训日记】11|军训感言:坚持“战斗”,踢好每一次“正步”
下一条:【文化太阳澳门集团网站】三月讲座预告(綦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