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在綦河书院“两句·演讲培训室举行了“方寸之间——中国剪纸艺术浅析”的专题讲座,研究院刘敏老师应邀授课,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50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同学们非常积极,场中少有空位,有的同学甚至讲座开始前半小时就已经来候场了。
讲座伊始,刘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和目录,主要从中国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题材样式、地域分布、地域特征四个方面来讲解。
在讲解之前,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剪纸的定义,“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强调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剪纸可能艺术性高于实用性,但在剪纸产生之初,它的实用功能更强,往往是配和相关的民俗活动出现的。
接着刘老师开始讲解剪纸的历史。在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使纸开始流入民间。然而镂空雕刻技术却早于纸的出现,远古时代人类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这为后来剪纸艺术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她还谈到现存中国最早的剪纸是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大家都听得很认真,目光随着刘老师的讲解时不时看向大屏幕,有的还在拍照。接着刘老师讲到了唐宋和明清的剪纸。她说唐代剪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剪纸祭祀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立春剪彩成为时代特色。南宋时期,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这些剪纸专业艺人的出现,使剪纸艺术具备了世代传承的前提。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这时剪纸十分普及,包括少数民族,可以说遍布全国。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的剪纸品种繁多,工艺精巧。在文人笔记和地方志中曾记录了大量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清代剪纸逐渐成为全民性的艺术,甚至从民间走向了宫廷。北京故宫坤宁宫黑色龙凤团花剪纸是其中的代表。接着她又简要的分析了近代的剪纸艺术。
在讲完剪纸的历史之后,她又分别讲解了剪纸的题材样式、吉祥图案,每一种吉祥图案所代表的意义,中间老师还和同学们互动,让同学们猜图案表达的是哪种吉祥图案。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剪纸的地域分布及地域特色,她讲到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重点分析了陕西剪纸、山东剪纸、蔚县剪纸、江苏剪纸、医巫闾剪纸的地域特征、艺术特色和代表性传承人及作品。
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有同学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讲座。讲座结束之后,巴渝文化工作室还准备了手工剪纸的活动物质,现场报名的部分同学留下来前往展厅参加我们的剪纸体验活动。
供稿:巴渝文化工作室
供稿单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上一条:【社团活动】“畅游书香林,读书伴我行”——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第1期“悬疑推理”主题阅读分享会活动
下一条:【地域研究】“妙剪生花”剪纸手工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