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系统科研能力,近日,创意写作学院召开了主题为“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研讨”的网络会议。会议由苏瓷瓷副院长主持,邀请了创意写作学院的兼职教师,青年作家、中国创意写作中心特约研究员、比较文学博士刘卫东与全体教师进行交流。
会议开始,綦江校区十名教师分别向刘卫东博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学习经历和本学期的授课情况。创意写作学院分别设置了教师岗和作家岗,除了有名校毕业科班出身的老师外,还有来自于严肃小说、类型文学、影视文学、非虚构文学、诗歌等各个创作领域的知名作家。刘卫东博士表示:“传统中文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重理论轻实践,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而缺少写作实践的教学。创意写作学院大力引进有能力有兴趣从事教学工作的作家担任专职教师,建立了中国首个高校作家教师群,保证了写作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自我介绍后,苏瓷瓷老师提出了“作家岗教师如何提升科研能力”的问题,她强调制定科研计划是为了满足未来专业化建设、梯队建设和教师成长以及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研究的需求。对作家岗的老师来说,写论文不仅是对作家教学的梳理、记录、总结、反思,进一步开发新课程的储备,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在国内关于创意写作的论文和教材中,普遍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丁伯慧院长提出的“面对普通人开展的创意写作教学”和我们的特色“作家教学”等,填补了国内创意写作的空白,逐渐成为被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主动自我挖掘。
刘卫东博士非常认同,他提到了在当代文学中的一个趋势: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复合型,集创作、研究、教学于一身,比如阎连科、王安忆、毕飞宇、徐则臣、库切等。他认为,通过教学和写论文,让我们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变现,利用这些来解决创作瓶颈,不再依赖灵感和自觉,最终做了反哺。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专业化的有积累的经验传授来提升自己。刘卫东博士具有作家、学者和大学老师的多重身份,他从自己的经历中举例如何将创作、教学和科研三者结合,并针对老师们的授课情况和特色给出了教学研究的初步方向。
毕业于北大的创意写作硕士李慧文老师首先向刘卫东博士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新尝试:1.引入现代元素,比如把脱口秀与卡夫卡的言语特色结合起来进行对比,从两者共有的逆向思维切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和创作欲;2.在课堂上采用故事接龙、看图联想、砸金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更积极的参与课堂;3.立体教学法,突破传统的“说”与“听”的单一模式,开展课堂小剧场,比如在《人物心理》课,让学生先表演,然后通过对表情、行为举止等观察,掌握心理描写的要点;比如使用角色切换的表演,扮演父亲、母亲或者异性角色,能让学生突破只建立在自身经验上的感受;4.不同文体的融合,比如在矛盾、结构的讲解中用电影作为材质,可以更集中和直观的让学生理解;在语言的讲解中,加入诗歌和散文;在素材的讲解中,可以使用非虚构本文等。最后,李老师还特别提出了她对教学对象的观察:一是大部分学生是重庆人,他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方言使用频率很高。可以针对不同地域的创作进行研究;二是2021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和90后的学生呈现的精神面貌区别很大,可以进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对象研究。李老师认为:“创意写作虽然在中国发展了十几年,但是我们其实已经从最早的那一批到现在我们面对的群体,年龄已经发生了变化,时代也不同了。我觉得可以以现在的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创意写作教学法的研究。”
刘卫东博士非常认可李慧文老师的尝试,同为新老师,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评价道:“李老师这种全互动多形态的授课方式,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和以前分文本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非线性的创意写作教学方式,动态性的创意写作工坊的设计。”
随后,刘卫东博士又与刘聪慧老师、段瑶老师、报告文学作家郭明老师、诗人范庆奇老师、《漫客·小说绘》原主任编辑夏曦老师、编剧张林老师、网络文学作家萧婷婷老师、非虚构作家王恒绩老师,就论文的选题、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展开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做了分享和讨论。
刘卫东博士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尝试赞不绝口,认为老师们授课方式灵活,分组讨论、现场写作、学生习作互评等课堂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的教师团队现在有很强的互补性,既有理论扎实的名校科班教师,也有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老师的交融,为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活力,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刘卫东博士感到很自豪很骄傲!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苏瓷瓷
上一条:【三校联动】线上互动提效率,商科联动齐分享
下一条:【名家大讲坛】未来无终点,青春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