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5月31日下午五点,在横山书院九思会议室,公共基础教学部邀请到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罗元教授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讲座,参与的有数理教学部负责人谢国亚老师及教学部老师60余人。
“新工科”是对我国工程教育体系进行了符合国际主流和中国实际的顶层思考,对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大批“新工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罗元教授指出新工科建设不是“牌子”也不是“帽子”,更不会直接带来什么资源,而应该是沉甸甸的责任。并从以下五个点为老师们解读新工科建设含义。第一,以“关注两个主体”为核心,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教育壁垒,从简来说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境界;第二,以“培养两个能力”为目标,强化市场适应,提高工程创新;第三,以“做好两个保证”为牵引,立足专业底线,推动星级拔尖,重点关注毕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健全世界观与责任感;第四,以“融通两个空间”为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力,利用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第五,以“协调两个平台”为保障,引入市场力量,强化校企合作。
什么是“OBE”理念,罗元教授做出解释,“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或“成果导向的教育”。其要义有三,首先学生中心(SC)是宗旨,其二成果导向(OBE)是要求,最后持续改进(CQI)是机制。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重庆邮电大学人才培养总目标为例,证明了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持续的发展能力、执着的行业情怀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寻找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共振点,用有效的思政工作夯实“新工科”人才文化软实力,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培养家国情怀、创新能力、行业担当并重的工程师,这也是太阳澳门集团网站学院一直以来的目标。
随后,罗教授为大家展示了:思政元素融入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路径与基本框架,给大家带去更直观的感受。教师为主,课程为载体,在深植中国,源于学科的工程案例中汲取育人元素,通过教师团队协同育人,完成知识迁移和育人元素的衔接,实现知行合一。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根据学科的不同和课程的个体差异,基于对学科专业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结合,综合考虑学习阶段、学生发展、学科专业、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课程进度以及衔接发展因素,对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定,做到紧贴课程,又科学有序,实现专业课程授课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罗教授列举她在重庆邮电大学光电信息工程系的亲身经历,指出团队的重要性。为学生发展甘为“孺子牛”,团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团队协作,同谱新篇。团队目标明确,规划清晰,注重学习共同建设,实现老中青机制健全,引导教学以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协调发展,在和谐奋进团队氛围中,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共谱ICT人才培养新篇,共谋创新驱动发展华章。
最后,老师们就专业课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等话题进行经验交流。谢国亚老师提出,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推动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刻不容缓,课程与思政是双向奔赴、相辅相成,公共基础教学部在变革,在探索课程融合方法,谋求共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做教育初心的坚守者;持续学习,与生同行,做教学创新的探索者。
公共基础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公共基础教学部组织开展“一流课程建设”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寻“影”百度,终遇知音——周黎明《电影鉴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