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这间教室,心中早就怀着一颗种子,希望能够在文学中寻找到自我,懂得生活真正的意义。第八周的周五,我们又一次于晚上19:00,聚集在仁者楼311的教室,由苏瓷瓷老师带领我们,领略属于文学中的四季之景。
本节课,苏瓷瓷老师组织我们一起研讨刘欣倾同学的原创小说《年少》,研讨过程由三个部分构成:1.四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出代表陈述《年少》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2.原创者阐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回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3.导师苏瓷瓷老师给出修改意见。
第一阶段:小组讨论,代表汇总建议进行发言
短篇小说《年少》讲述了十八岁的女大学生李雪未婚先孕,不惜与家人决裂放弃学业,嫁给了方城海。婚后经历了丈夫的冷漠与婆婆的欺压,又生下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最终和孩子一起自杀的悲剧。在第一个环节里,各小组经过15分钟激烈讨论后,开始发言。
陈馨怡同学说:“整个文章结构较为完整,但显得头重脚轻,主题不够突出。李雪的父母在文章中占比不大,比较平面化。可以具体描写下李雪与父母的冲突与联系,以及父母对李雪的无奈与愤怒。李雪带着孩子自杀的这个结局过于仓促。关于文笔:不太凝练,比如‘等待着一波原始人吼声结束’,这一句稍显突兀。可以多写多练,不断打磨。关于逻辑:为什么李雪认为怀了孩子就没有了退路(可以增加她内心的抗争与挣扎),为什么她不可以打掉孩子?”
刘灿同学提出:“第一,小说中李雪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和矛盾刻画得太浅显,使得小说没有太大波澜。第二,方海城与李雪在一起的情节描写太草率,使得两人结婚的可能性没有让读者感到信服。第三,李雪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大的反抗,带着自己的孩子结束生命,我觉得这样的结尾不是很好,后面的情节我想可以改为李雪与婆婆、丈夫抗争,才更能凸显文章主题。第四,文章呈现了女性的遭遇,李雪与方母同是女人,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具有思考价值,那就是当代女性应该怎么把握自己的命运。”
徐妍洁同学评价道:“女主李雪有反抗精神,没有逆来顺受,但又有天真的浪漫,怀着对爱情的憧憬义无反顾地偏离自己的生活轨迹。但通篇看下来,李雪的人物形象并没有特别立体,感觉人物过于偏激了,向往爱情就抛却了所有理性,在到方城海家后与方母的相处也能看出来这点,方母让她跟方城海服软,她在听方母讲话的时候是抗拒的,但逼迫自己放下面子求和时想着的却是她这样做了,方城海就会像之前一样爱她。方城海和方母也是这样,都是直线型的人物,没有体现出人的复杂性,我认为让人物更立体一点会更好。
关于人物塑造上的漏洞,李雪的言行与她考上重点大学的能力有点不符(与知识分子的形象不符)。每个情绪的爆发点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一直是尖锐的缺乏平缓的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文章给我一种割裂的感觉,就比如游戏五杀的出现让我有些许出戏。一些语句的运用也不大合适,比如保洁阿姨看到惨象“三步并作两步”跑出去,这里就显得有点欢脱了,可以换种形容。文章最突兀的点就是李雪自杀(还杀了自己的孩子)的桥段,就像苏老师上课说的,不要轻率地把人物的结局导向死亡。活着有时候更能突出主题,让文章的感染力更强。”
张缤元同学认为:“本文讲述了为爱放弃一切的女孩李雪在花一般的年纪走向生命终结的悲剧故事。涉及了婆媳关系、未婚先孕、辍学求爱、智障儿童等多个社会元素,这些痛点每一天都在不同的家庭里轮番上演。我对文章的建议有两点,首先可以增加一些侧面透露出李雪情绪递增的细节刻画,让读者能够更好的与李雪共情。另外,因为内容过于平铺直叙,有种被情节胁迫着向前走的感觉,让人觉得写得很匆忙,希望可以精进一下。”
第二阶段:原创者阐述创作过程
到了刘欣倾同学阐述创作过程的环节,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年少》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身边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虽然她的这位朋友较为幸运,丈夫爱,婆婆宠,但是她明白这样的幸运少之又少,如若是另一番不同的局面,这样的一个女孩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随后,刘欣倾同学向我们讲述了她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希望借这一篇小说,告诫现在的一些女孩,别被表象迷惑,要有理性的判断,爱一个人没有错,但是明知爱错了还不愿抽身,就是真的错了。
初写者,大多会遇到各种困难,刘欣倾同学也向我们分享了她创作路上遇到的阻碍。她表明,如何设计有效的情节是最大的困难,普通的情节过于枯燥,戏剧化的情节又显得夸张。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会把自身的一些想法用总结性的语言放在小说中。面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刘欣倾同学也表示赞同,同学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李雪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名牌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婚姻中的不公平对待,必定是要反抗的,自己却没有将这一面表现出来,是一大败笔。得到了同学们的热心提醒,刘欣倾同学也明白了自己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诚挚地感谢了大家。
第三阶段:导师给出修改意见
苏老师打开自己修改后的《年少》,文章中密密麻麻的批改痕迹令我们感到汗颜。她温柔地看着我们,向我们讲解《年少》这篇小说中的问题。第一,明确小说的主题。这是一篇讲述女性人生艰难的小说,欣倾同学以平实的情感和主人公令人感同身受的困境提醒女性,永远不能放弃思考;对于女性来说,人生目标的设定、亲密关系的沟通、自我教育的持续是一生的功课;第二,在具有警醒和批判性的主题下,主人公李雪的设置不够准确,缺少成长的弧线。当李雪面对伤害时,几乎没有反抗,这与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设不符。另外,只有李雪进行了反抗,但是屡次失败,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悲剧,作者的意图是描写女性在社会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这不平等,无法被男人理解,有时甚至也不被女人理解。现代社会把“母亲”和“妻子”默认为一种义务劳动,普通女性想要摆脱这两个标签的束缚而拥有自己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独立自我的生活,需要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身份来支撑,可“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身份却把女人困在家里,更被社会所拒绝。如果只把悲剧归咎于李雪的个人选择,归咎于她一步步的妥协,那就削弱了主题;第三,文章中尽量不要出现结论性的话语,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表达人物内心,让读者在故事中产生自觉感悟。情节上过于记流水账,没有抓住有效的典型场景等。
苏老师根据这些问题又一一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她一如既往的提醒我们:“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大家不用完全按照我提出的修改,希望你们能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深入思考,找到创作的动机和意义。”最后,苏老师根据已被研讨的同学们写出的不同类型和主题的作品做了对应的小说推荐:刘欣倾、白梓萌同学可借鉴爱丽丝·门罗的《逃离》、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刘灿同学可借鉴赵志明的《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徐妍洁同学可借鉴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
我们踏入这间教室,再次出来时便会兴奋许多,是因为自己在这几个小时里,得到的感悟每次都会不同,想要快速地去实践。在作家班的课上,我们学到了如何写作,如何表达自我,更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怎样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2022级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刘欣倾 供稿)
上一条:【地域研究】泰山科技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来我院交流
下一条:【重点实验室】校地共建,共促发展 ——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召开实验室建设协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