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往寒来、韶光似箭,“数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接近本学期的尾声。回首这一学期,“井然有序的课堂氛围”要求与“生动活跃的教学内容”要求交错而至,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与非商科学生现实需求的差异也带来了融合挑战……面对一门面向非商科学生的商科课程,“变与不变”以及“怎么变”都需要从一次次的备课历程中不断自我推翻与寻求最优答案。
不论课程准备有多么辛苦,当站到讲台上时,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有求知欲的眼睛,所幸这个时候我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当然,课程建设也离不开备课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应变道理,正如在课下曾经与范保珠副院长讨论中的一致共识:新商科的“新”不是理论知识的变化而是应用场景的转变。
一、时代环境的转变提出多样化新商科人才需求
数智化经济时代,万物互联、万物智联,将数字与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结合数据云上,实现从分散的“数据大”到集中的“大数据”,再倒逼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更新。
社会在变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一直强调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情商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的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不断提升。“数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运用场景的有机结合。
二、应用场景的变化倒逼新商科课堂教学模式改变
正如11月2日的课程建设推进会上王潇老师所说,将我们课程做成16个各具主题的讲座,以全新的内容展现形式引领学生们走进管理的天地。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数量与质量的获得,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通过互动问答来引导学生思考,重视了学生自身所获得的价值,从应试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从具体案例看,比如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具体强烈个人特性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深挖行业发展前景,拟定职业发展目标及每个阶段的奋斗计划。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要参与的模式,让学生从等、靠、要的依赖式学习法向提升自趋力的自主学生法进步。
三、授课对象的个性化要求贴合学生实际设置作业
课堂作业是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即时运用,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的最佳方式,也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点之一,因此,“数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板块严格意义上说都与同学们有关,其中招聘与甄选部分由于紧贴就业问题最受关注。
在招聘与甄选部分,我安排了简历的撰写与小组互评活动,通过简历撰写,让学生感受并领会撰写中的要素,通过小组间交叉互评,一方面是增强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通过评价的过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部分一点小设计,提升课程的整体性和互动性。
课程建设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仍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本学期的“数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门面向非商科学生的课程暂告一段落,但“新商科”课程建设工作还会一直在路上。
文:唐秀英
图:唐秀英
(淬炼·国际商学院 供稿)
上一条:【就业创业】【求职感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生钟升求职录——居安思危,勇于尝试
下一条:【党建引领】传精神 聚力量 共奋进——公共基础课党支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