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学习。创意写作学院于12月3日下午开展了教学研讨系列活动,活动由副院长苏瓷瓷主持,全体教师参与,新教师段瑶老师、刘聪慧老师进行《创意写作》课程第10课:叙述视角的说课。
段瑶老师首先以《狐狸与乌鸦》原版和改写版的对比作为课堂导入,同样的故事,用了三种讲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以“乌鸦”和“狐狸”为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让学生讨论三种讲法的不同之处。接着,段老师以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中候车室僧人现场超度片段让学生分为四组,进行“第一组:以僧人为观察视角,第一人称;第二组:以看客为观察视角,第三人称;第三组:以逝者为观察视角,第二人称;第四组:第三人称”的课堂练笔,让学生在实践写作中理解:人称——故事发生在谁身上;视角——事件从哪些角度讲。在课程第三节:叙述视角的分类中,段老师以中岛哲也执导的电影《告白》为例,让学生讨论渡边修哉、下村直树、北原美月及下村之母视角下的案件,最后总结:旁观者北原美月的视角叙述了日本校园经常出现的暴力事件以及自己的“露娜希情节”;以家庭主妇下村优子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位极度溺爱和袒护自己孩子的母亲如何被亲生儿子杀害;以胆小懦弱却是真正杀人凶手的下村直树的视角,揭示了一位普通单纯的中学生如何被外界的无视与蔑视一步步逼疯;以因缺乏母爱心理扭曲的渡边修哉的视角回忆起童年被抛弃的悲痛经历,也是他病态性格形成的直接原因,因此他渴望通过完美杀人而引起母亲的重视。通过独特叙事角度揭示着青少年犯罪在日本社会的畸形现象,使影片风格更加惊悚悬疑,使观众的思考更为理性客观,最终让观众在持续地接受不同人物视角带来的丰富信息过程中,建构自己对未成年人犯罪、日本社会现实、亲子关系等主题方面的理解与思考,体悟溢出电影之外的凄怆与悲凉。
最后,段老师以《桥边的老人》《福尔摩斯探案集》《孔乙己》《人民的名义》《寒冬夜行人》等文本为例,讲解了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区别,不同人称和视角的特点。
“你曾与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青梅竹马相恋多年,后因双方分手,你为此受了情伤,久久难以释怀……”刘聪慧老师以一则爱情故事的开头作为课堂练笔,把学生分为六组,按照不同的人称和视角行进来完成故事。在写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影响人称和视角选择的因素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随后,刘老师以普希金《驿站长》、西西《虎地》、严歌苓《扶桑》、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等为例,阐述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复合人称的特点。
在本堂课第二节“视角的分类”的讲解中,刘老师请各组学生按照拿到的身份卡片,根据讲述的需求,增添必要情节,重讲孔乙己的故事,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注重讲述人的身份和语言,思考这个故事是否存在“最佳视角”。练习之后,刘老师以自己改写的《孔乙己》的三段文字,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分析,来剖析外聚焦视角、内聚焦视角和复合多视角;以《安娜·卡列尼娜》的片段讲解视角的转换。最后,刘老师把自己代入故事之中,以“胡歌中了箭,深爱她的聪慧将军抱着胡美人肝肠寸断,此时有几种人称和视角的搭配能够描写这个‘感天动地’的场面?”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此巩固本节知识点。在第三节“人称、视角选取的写作要点”中,刘老师以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为例,分析了视角转换与叙述者的可靠性、人物语言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主角、双视角、复合视角如何选取的建议。
在说课讨论环节,老教师们纷纷鼓励新老师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应用于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每周一次的系列说课活动,老师们表示收获颇多,对现场情景教学和师生互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提升了综合教学水平。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地域研究】“第五届 城市发展论坛——乡村、人口与城市化”顺利召开
下一条:【育人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识教师入驻花果书院领导力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