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画技就像‘开了挂’一样,进步飞快呢?”
“如果历史重来,文艺复兴还必然会率先出现在意大利地区,随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吗?”
近日,在《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和《艺术的故事》课上,一连串有关文艺复兴的问题被接连抛出,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一堂课上,竟有两位教师的身影。
双师课堂想解决什么问题?
通识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能够面对未来各种挑战,负责任地助益社会发展的公民”。随着对通识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探索,越来越多的通识课教师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养成跨学科思考的习惯?为了开发通识教育新模式,在学校倡导下,通识教学部教师胥云龙和瀛洲科幻学院教师王琎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尝试,通过将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直观的艺术作品展示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深入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过程。
双师课堂是如何进行的?
两名教师同上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都需要精心设计。
3月13日,在《艺术的故事》课上,教师胥云龙和大家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历史重来,欧洲是否还必然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他鼓励学生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文艺复兴运动率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4月11日,在《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上,受邀教师王琎通过展示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作品和真实教堂建筑视频影像,使学生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欧洲中世纪晚期建筑和绘画风格循序渐进、逐步从中世纪僵硬呆板的画风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注重写实的画风的过程,从而理解人文主义精神核心内容是社会关注点从“神”逐渐转移到“人”本身。
双师课堂效果如何?
“上完课后我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过程印象很深,没有刻意去背诵教材内容,但那些历史人物和作品就留在脑海中。”
一位上完双师课的学生在课后接受课后调查时表示,“就像不知不觉中喝了一杯掺了‘二十克糖’的水一样自然而轻松。”
“二十克糖”是“二师课堂”的谐音,更是学生对这种模式的认可。从本次教学探索中,通过两位老师的协作,学生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意识和思考方式。
当然,要想使双师课堂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具体的实施情况和课程内容,在上课前,教师之间、甚至是教师与企业家、艺术家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和协调,确保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可实现性。
未来,我们相信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加积极的变革和进步。
图:胥云龙、王琎
文:胥云龙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远景课堂|綦】 “走进中坝,探索数字乡村”——记綦江校区远景学院《极简经济学》课程实践
下一条:【通识教育】守护青禾,我们在行动 ——记“守护青禾”志愿服务支队通惠小学首次授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