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为全面推进“商科+”文化交叉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学生群体通过兴趣工坊,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市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为何綦江非遗文化传承前景堪忧?为何綦江的非遗文化缺少生存土壤,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生存空间逐步萎缩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可感知、可体验、可成长、可充分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同学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綦江文化,搭建全面的双院育人平台。4月29日下午14:30,在淬炼·国际商学院李俊颖老师的带领下,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淬炼·国际商学院的4名同学进入了重庆市綦江区文化馆学习交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
重庆市綦江区文化馆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推动綦江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有序推进。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永城吹打;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含国家级1项);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0项(含市级以上14项),涉及全区20个街镇,涵盖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个类别中的四个类别8大项。
壮大保护传承力量
在重庆市綦江区文化馆兰采勇书记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綦江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了解到了目前綦江区一些非遗项目因种种原因濒临消亡的困境。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如何让非遗文化走进市场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如何让非遗产品产生较大经济效应?
如今,非遗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遗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
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商科+”交叉融合工作室 李丹丹
文:“商科+”交叉融合工作室 秦泉 关智睿
指导:“商科+”交叉融合工作室 李俊颖
淬炼·国际商学院&綦河书院供稿
上一条:【志愿服务】2.5w长征路,社会公益同步行——徒步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圆满结束
下一条:【就业创业】我校学生荣获2022年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