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绿水青山‘摇钱树’,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2022年7月9日,太阳澳门集团网站“黔行者”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了黔江区濯水古镇,以“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战略,深入了解乡村现状,推动乡村振兴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为黔江特色旅游文化传播助力。
走进千年土陶,传承非遗文化
“柴烧三分看人,七分看天”,黔江区濯水古镇石鸡坨土陶以其延续传统柴烧工艺和千年的历史底蕴在2016年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保持了古朴原始的手工工艺特点:以祖辈沿用至今的重庆当地岩土为原料,用脚蹬轮盘、龙窑柴烧的古法制作陶艺品,施以传统的印花工艺和古朴的手工旋纹;其基本流程分为选土、粉碎、沉淀、揉泥、拉坯、晾干、刻花、印花、施釉、烧制等18道工序。石鸡坨土陶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原材料采用的是濯水一带特有的白砂泥(现在又称紫砂泥),是重庆地区少见的一种岩化土壤,它有优良的透气性,适宜于多种民用生活用品的烧造。
此次“黔行者”队伍来到重庆市黔江区石鸡坨土陶制作工坊参观体验,在第29代传承人刘师傅的介绍中了解到:在乡村振兴中把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由石鸡坨土陶技艺大师对脱贫户进行培训,并将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员招聘到石鸡坨相关企业就业,既帮助脱贫户实现了增收,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又助推了乡村振兴。在了解了土陶的烧制流程和特色工艺后,“黔行者”们还在刘师傅的带领下亲身体验土陶的拉胚塑性过程,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千年土陶的魅力。
重温振兴三门社区,开启助农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也是激励“黔行者”们走进乡村,走到三门社区开展调研学习的推动力。
“黔行者”们跟随书记的步伐来到三门社区总支委员会,与书记就三门社区的扶贫措施和效果、特色农产和销售以及社区环境卫生进行了交流。“黔行者”们在与书记的交流中了解到三门社区实行牲畜产业、柑橘产业和旅游产业三条产业链并行发展,共同带动三门社区振兴发展的扶贫措施,同时也了解到信息产业的贫乏也是濯水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很大的阻碍。对此,“黔行者”们结合自身专业能力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言献策,提出搭建网络直播平台,开展下乡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助力三门社区持续发展。交流结束后,“黔行者”们赠送给书记队员拍摄的濯水美景原创文创明信片,受到书记的喜爱。
最后,“黔行者”队伍们来到了濯水古镇进行对乡村振兴的调查,濯水古镇源于唐末,盛于明清,民俗风情浓郁,商贾自古繁盛,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是渝东南地区颇富盛名的古镇之一,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倒流3800里的阿蓬江穿过古镇,有“武陵水乡”之称,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5A景区。
“黔行者”走进风雨廊桥,探寻风雨廊桥的文化底蕴,感受到这座“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巍峨壮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更应得到大力发展。此次“黔行者”队伍深入黔江区濯水古镇景区、石鸡坨土陶制作工坊和三门社区,开展了相关调研走访、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图:“黔行者”队员
文:何露 向月军
(团委供稿)
上一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什么不一样?
下一条:【志愿服务】爱心播撒阳光,志愿传递温暖——2021-2022学年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