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向,但在创作小说这条路上,我们都有相同的理想,追求作品的成长,追寻内心的感悟。第九周周六下午14:00,我们去到了王恒绩老师家中,由苏瓷瓷老师带领我们,在全新的环境下感受文学独特的魅力。
本节课,苏瓷瓷老师组织同学们一起研讨舒秋琴同学的原创小说《风起凤落》,研讨过程由三个部分组成:1.首先让四个小组先行讨论《风起凤落》,将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汇总,并派代表发言;2.然后再由创作者回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最后由苏瓷瓷老师为小说给出修改意见。
第一阶段:小组讨论,代表汇总建议进行发言
短篇小说《风起凤落》主要讲述了两个主人公乘风(男)和成凤(女)在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相互救赎,但成凤却在经历了离家出走,被迫结婚等一系列事故过后选择自杀,最终风走凤亡的故事。这一环节,同学们讨论激烈,提出了自己看法和建议。
刘灿同学说:“整篇小说很流畅,故事线完整,但有些许地方语言不严谨。例如母亲对我说:‘我知道那里有你不想回忆起的痛苦和不想见到的人。’感觉和平常生活用语不符,太做作了。第二、成凤的性格转变略显突兀。大病一场就性格大变了,不太合理,个人建议可以制造一些情节,幻想她出去干了什么,以及揣摩她的心理变化感觉更好。第三、文中乘风的成长环境是父母离异,他跟了家暴的父亲;成凤是被父母以爱为枷锁捆绑起来的女孩。两人遭遇皆为不幸,从作者想表达的意愿来看,可以让小说两个人物联系更加紧密,用‘两个人互相救赎’为主题来产生这种效果。”
罗斐同学提出:“第一点,母亲说的话为什么和成凤说的一致?是因为母亲也对成凤说过吗?还是只是意思一致,如果只是意思一致,作者就可以将两句话写成不同的,意思相似的话。其次,有些句子还可以调整一下,如“眼睛里的悲伤”这点就可以用成凤的动作或神情来展示,这就会让成凤的人物形象更立体。另外,为什么文中的成凤和主人公没有反抗,虽然反抗不是重点,但这种过程还是得有,反抗后再失败,悲剧就变得有迹可循了。最后一点,主人公‘我’和成凤所面临的问题绝对不会单单只是他们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作者完全可以深入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刘欣倾同学建议道:“本篇文章的主题是在写望女成凤的一个家庭对孩子的逼迫。主题非常适合现代生活中,由于父母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为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但我认为其文章的情节设计少了些许表现力,文章中对成凤父母的处理不是很恰当,父母对成凤的要求很高,但是未在具体事件中体现出来,反而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刀子嘴,豆腐心,不应该是那种为了利益而出卖女儿的人。在文章末尾处不应该由成凤来将联系乘风的妈妈这件事情说出,由母亲说出这件事的原委更为恰当。文章将乘风和成凤两个人的家庭一起进行描写,显得稍微混乱,没有将两个人的处境很好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汤泰同学说:“整个小说情节大致完整,脉络较为清晰,不过对于人物塑造较为单一,以及事件安排过于片面。小说题目暗示文中俩主人公结局,从故事最开始的风起由来,再到最后的凤落结局,看似比较贴合文章主题,其实主题表达不明显。俩人相同点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和压力,不过风起这边又是不一样的情况,凤的遭遇无疑是悲哀的,被爱包装好的强迫,迫使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庭四分五裂,这也是情节推动的一个关键点,反观乘风这边作为一个朋友,从最开始的被安慰,到最后成为一个倾听者,转变还是恰当。对于成凤的两次跳水安排以及母亲人物形象塑造略显不合理。”
第二阶段:原创者阐述创作过程
到了舒秋琴同学的阐述阶段,她根据自己的想法解答了大家的部分疑惑。首先是大家认为乘风的角色塑造力不够,因为故事行动力主要落在成凤身上,大多数故事都是围绕成凤而写,忽略了乘风,所以乘风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在提到这一点时,舒秋琴同学表示自己对于乘风的塑造缺少深入,之后会对这一人物进行修改。还有同学认为造成成凤死亡的理由不够充分,对此,舒秋琴同学认为成凤是在一个传统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她一直被父母的期望束缚着,之后又经历了离家出走,被迫结婚,跳河等事件,内心的承受值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所以才会选择结束生命,对于她来说,死亡就是新生。
这次的小说创作,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舒秋琴同学也分享了自己感受,她说这是一个充满成就感的过程,从无到有,就像是看着一棵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苗逐渐长大。我们在看一个小说时,很难想到作者在写作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在自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后,对我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样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会面对知识储备量不足、词汇量不够、想不出故事情节,所以造成人物塑造不够丰满。舒秋琴同学还说,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想不出故事情节,在白天没有灵感,只有在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写,但熬夜效率也不算高,这才是最痛苦的。在听完同学们的建议后,舒秋琴同学表示一定会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对小说进行修改,并感谢了大家。
第三阶段:导师给出修改意见
在原创者阐述完之后,导师苏瓷瓷也打开了PPT,向我们展示了对这篇小说的批注,首先就是人物的语言,不符合人物设定,显得过于官方,苏老师还笑着打趣:“文中母亲对乘风说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就不是一个正常人会对别人说的话。”在写作时,要学会留空给读者,引导读者去想象,而不是全盘托出。其次,对于同学们提出最大的问题就是乘风的塑造不够,苏老师也说出了她的看法,同时还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会这样认为,那就是两个主人公性别不同,很难共情,男女不能同命运,她建议直接把乘风改成女孩,对乘风这个人物重新塑造,以此来让二人产生共情,丰富人物形象。苏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小说中的漏洞,小说设定两位主人公出身在农村,在那个时代里,两个农村家庭不太可能只有一个孩子。最后,就是人物的成长不够明显,苏老师说主人公在不同年龄阶段说话方式应该有变化,幼年时和成年后应有区别,而在《风起凤落》中并没有表现出来,还需要更加精进。苏老师还说,成凤的死亡理由其实已经足够充分,成凤一直生活在高压环境中,父母对她的期望可以说是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在磨灭她对生活的期待,看似她拥有很多爱,但是这种爱却是造成她死亡的罪魁祸首。
苏老师就文章里出现的问题一一给出了建议,还提醒了其他同学如果自己的文章里有相同的问题,要及时修改,对自己小说,要一读再读。最后,苏老师针对我们的作品推荐了严歌苓的《扶桑》,蕾拉·斯利玛尼《食人魔花园》和陈果导演的电影《榴莲飘飘》。在课堂上,同学们要寻求的不只是作品的精进,更重要的还有自己内心的蜕变,在这里,我们与同学为伴与老师为友,追求共同的理想。
(2022级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舒秋琴 供稿)
上一条:我校在全市“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会上做主题发言
下一条:6天、22场比赛、32支高校队伍共燃一场“校园之春”足球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