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上,作家班非虚构工坊在仁者楼307学习《创意阅读》课,主讲老师李慧文又带着全体同学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每位同学身上都有潜能,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拥有无限可能。大家进入作家班两个月了,同学们身上的闪光点,她都看到了。所有人,无论年龄几何,背景怎样,此前有怎样的人生经历,都能够超越此前对自己的认知。人的潜能是世界上少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之一。大部分资源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思维是终极超能力,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决断力,或者我们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是没有极限的。创意阅读和一般的阅读课程不同,是以创作为导向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不断吸收新的创作技巧,探索自己的潜能,同时从创作中知晓自己的短处,从而扬长避短,尽己所能弥补短缺之处。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金锁记》的视角,大家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久久无法释怀,更膜拜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张爱玲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的复合式叙事视角以及特殊的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曹七巧的悲惨感情世界和坎坷的人生。课上,李老师提议我们来角色扮演朗读,殷钟豪同学扮演凤箫,庄琪同学扮演小双,他俩都扮演得绘声绘色,令我们拍手叫绝。李老师让我们思考借助丫鬟的视角有什么目的,思考从全知视角转到限制视角有什么目的。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李老师揭晓答案。原来叙述者将叙述的外视角与姜季泽的内视角进行有效转换和结合,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现时间的中断,加入人物的意识流动,丰富了文本层次。叙述者的视角与芝寿的视角相互交错在一起复合视角,在叙述者讲述的同时,芝寿内心世界的怨恨与痛苦,无助与恐惧,很明晰的显现出来。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大悟。
我们学到了写故事不光要客观展开故事,还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其细腻地刻画出来。张爱玲的语言古典、华美,有地域色彩,她的作品里有细腻温热的细节刻画,有意象比喻和动静结合,而且词性多,譬如动词、量词、形容词、语气词等,正是她多方面的结合才造就了经典的《金锁记》。李老师让我们模仿张爱玲的语言写一个小故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自己脑细胞的活跃度,最后每位同学都写好故事了。李老师对我们讲到:“先学会模仿,再进行创新改造,这样才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李老师的观点,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大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过文字里的大千世界后,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创作体式。
让我们感触颇深的一堂课是“故事节奏”,我学到了何为节奏,知晓了故事的内在和外在节奏,记住了影响故事节奏的要素。这堂课很是特殊,因为我们是在寝室里上的网课,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与平时线下课一样认真听课。老师让我们对比了川端康成《雪国》的开头节奏与《盗墓笔记》的开头节奏,我们很轻松的就判断出两者的节奏。因为李老师对我们讲过:“故事节奏对读者的情绪有一定影响,慢节奏让人调节,快节奏让人觉得紧张。节奏受表现方式、信息量、悬念、矛盾冲突和语言的影响。”大家很喜欢李老师放映的只有八分钟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在看完短片后,凭借脑海中的记忆,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所看到的所有画面和故事情节。李老师着重分析了焦厚福和谭婵婵的作品,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两位同学都说受益颇深,在这次创作中,大家发现自己长短句变化这方面处理得当,可以保持。“我的信心也增强了,也许在语言方面我是有潜能的。”谭婵婵同学说。
其中矛盾、冲突和悬念影响节奏这部分也锻炼了我的推理能力。李老师给我们看了“森林里有个男人”这部恐怖动画和“月神”这部奥斯卡金像奖的暖心动画短片。在观看过程中,我的神经在闪烁,我在动脑子推理,我通过矛盾、冲突和悬念分析了“森林里有个男人”的情节走向和最后森林里那个男人究竟是谁。这种感觉真的很不错,其实真正让你快乐的不是成天的娱乐,而是专注于一件事,认真将其做好后的成就感。因为你学到了东西,提高了能力。
在创意阅读这门课上,同学们经常阅读、思考、自行创作,构思了很多故事情节,创作了很多小作品,都认为自身的潜能正在被挖掘,在阅读和创作中探索自己的潜能,让文学种子生根发芽。
“我很庆幸自己在大学能遇上李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激发了我创作的动力,让我发挥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让我有机会探索那个冰山之下的我,探索未知的能力,探索自己的无限潜能。在此,我想给作家班的每位同学送上一句话:珍惜在作家班的每一分钟吧,尽情徜徉在文学的海洋,挖掘自己的潜能,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作家班是我们文学创作的启航之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大家到最闪亮的地方见吧!”谭婵婵同学动情地说。
撰稿:2022级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非虚构工坊学生 谭婵婵
指导老师:李慧文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上一条:【抗疫日记】“疫”路守护,师者担当——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抗疫日记
下一条:【学工动态】以爱架起师生对话的桥梁,做好学生意见处理和沟通反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