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创意写作学院于12月9日下午在仁者楼309教室举办了本学期第九次学术讲座——由刘聪慧老师分享美国科幻小说家布鲁斯·斯特林在198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群》,创意写作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刘聪慧老师尝试从美学意蕴和主题表达两个角度入手对这部科幻小说进行了文本梳理和价值解析。
首先,刘老师带领大家再次简单梳理了这篇小说的故事脉络:《群》讲述的是人类从公元2200年左右开始在太阳系内实现星际殖民,但是很快就因为殖民地与地球之间的疏离产生了分裂,紧接着人类自身也分化为两个相互竞争的政治派别:变形派和机械派。变形派本想利用自身的基因优势改造他们眼里并无智慧的生物品种“群”,进而打造“殖民劳役者”供自己使用以对抗机械派的冲击,但没想到“群”却是一个在平常不会使用智慧,但在危险来临之际却可以集合终极智慧的生物种族,最终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自己设置的圈套之中。
刘老师指出,虽然虫群的设置在今天的科幻题材中并不稀奇,但《群》是1982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验证,《群》在2022年又被改编为美国动画短片《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第六集,播出后大受欢迎,足见其与众不同的科幻魅力。
与此同时,《群》作为赛博朋克的代表作品,它的语言文字频繁带给读者隐喻不安的视觉感受,并巧妙地使用了现实的拆解与科技的拼贴。例如在描述“虫群”的生活环境时,原文写道:“等他回过头来,他们已经进入了第二个洞室,比第一个大得多。洞室的每一寸墙壁,都覆盖着大量真菌。最常见的是这几种:臃肿桶身顶着一个圆盖;一丛密密麻麻的枝丫;一团弯曲缠绕的线条,在腥臭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一些桶状真菌旁,还弥漫着一团孢子迷雾。”《群》中以大量低亮度的画面搭配高饱和度的色调,营造出一种人类面对生存、自由与环境的不安与无措。而人体与机械的结合,又不得不让读者思考在机械无限度地趋近于人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机械与人类?在赛博世界的社会边缘,斯特林也在借助虫族的故事诉说着关于人类本体对于人性的思考。
随后,刘老师和其他老师一同挖掘了《群》的多重主题。夏曦老师指出,当“虫群”向人类提出“智慧不是进化的唯一选择”时,其实也在暗示着人类的无知与傲慢,人类自诩聪明,实则却是在自取灭亡。人们总妄想通过控制其它生命来达成自己的统治目的,最后却沦落到吃呕吐物维生,这是莫大的讽刺。李慧文老师认为,从蚂蚁、蜜蜂到很多高级生命体,智慧与情感是生命从低级往高级发展必然要产生的,不能没有。基因绝不会自主形成,其复杂性可以确定必然是智慧创造。
在讲座分享过后的讨论中,很多老师都表示,虽然大家对科幻题材涉猎不多,但诸如《三体》等很多科幻小说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身为教师,我们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课堂上丰富更多的文学题材,带来更多的惊喜。
创意写作学院 供稿
上一条:【学院活动】新开始,一“綦”走——记数字经济工作室招新
下一条:152期|书院印迹:“泥”好有趣,塑造横山—泥塑工艺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