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早上7点,晨光熹微,在大多数同学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和刘老师踏上了前往东溪古镇的旅程。我们先打车前往綦江汽车站,因为正值周末再加时间很早,前往汽车站的路程一路畅通无阻,7点40左右到达汽车站。然后换乘到达东溪古镇的大巴车,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抵达了东溪古镇。此时躲躲草编的传承人明老师和家属杨老师在终点站等着我们,短暂的寒暄之后,两位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东溪古镇。
第一站:麻乡约民信局遗址
杨老师告诉我们,古镇正街正在改造修缮,不便行走,所以带着我们前往更有历史感的背街,在杨老师和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穿梭在古镇曲折蜿蜒的小巷中,小巷中间铺着石板路,道路两旁林立着上个世纪修建的传统民居,有的年久失修已无人居住,有的仍然烟火气十足。步行大概10分钟之后,我们到达了麻乡约民信局遗址。由于年代久远,整体遭到破坏,后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缮,但保留了最初石制的门框,门框上刻着“当衢向术”四个繁体大字,颇有年代感。
小知识:麻乡约全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由陈鸿义于1852 年在昆明创办,后将总店迁移到重庆,主营业务包括麻乡约民信局、麻乡约货运行、麻乡约轿行,从1852年成立到1949年倒闭,在存续的100多年间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民间运输企业。
第二站:南华宫和万天宫
南华宫和万天宫紧邻,万天宫更宏伟。南华宫是两广籍移民入住东溪的会馆,建于清乾隆元年。万天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年,是一座典型的川东会馆式建筑,万天宫、南华宫均为白墙黑瓦,颇有徽式建筑特色。据杨老师介绍,南华宫、万天宫均保留有明清时期的戏楼,可惜因为疫情防控暂不开放,无缘得见,只能透过门缝一窥昔日辉煌。
第三站:躲躲草编
沿着蜿蜒小巷前进,杨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他和明老师经营的躲躲草编。为什么店名叫躲躲草编呢,据明老师介绍躲就是红军打仗的时候,边打仗边躲在战壕、山洞里面搓草鞋,因此叫躲躲草编。
店面不大,装修偏复古风。一进店门,左边摆着一排衣服,其中大部分多为汉服,还有戏服、军服。右边是一个展架,展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竹制品小物件,有很多我们没有见过,很是新奇。展架旁边是一个旧的竹制烤火炉。这种烤火炉是双层的,与自家老物件还是不太一样,有着别具一番的味道。
据明老师介绍,她们主要传承的是草鞋编织,看似简单的草鞋编织,实际操作却比现象中艰难许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刚开始能把稻草绳搓好就不错了,在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俩纷纷尝试了一下,果然比想象中艰难,而她编一双草鞋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明老师表示她们平时还会做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也会带村民编草鞋助力乡村振兴。她们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把草鞋等物品售往全国各地。现有一个舞蹈节目需要一批草鞋做舞台道具,她忙着给人家送货。躲躲草编旁边有一个小店,专门做东溪黄荆豆花,也是他们经营的。由于没法长期保存,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开张。两位老师谈到他们有保护文化的情怀,但是也得生活填饱肚子。由于疫情,这两年很艰难,但是也会继续做下去。
第四站:盐马古道——上平桥
接着杨老师继续给我们当导游,开启太平桥之旅。途中,我们经过改造中的街道,杨老师表示现在还在改造当中,大概到明年国庆节可以改建好。我们走在石板路上,边走边观望。偶然看到一个洗衣服的石制品,很像石磨,倍感新奇。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曾经的盐马古道上。綦岸两条盐马古道汇于东溪,由重庆通往贵阳,是彼时云贵川商贸行旅的要道,辉煌一时。杨老师介绍由于修高速路,很多曾经的文物都被破坏掉了。石板路一直往下,到了上平桥,桥的两侧刻有十二生肖,但受到风化和水的破坏,已经看不清楚原本的样貌。
第五站:盐马古道——版画街
杨老师带着我们往下走,走到河的对面,来到了版画街。版画街两旁房屋的墙壁上涂满了版画大家的作品,多种色彩与古朴的房屋相结合,给人一种历史与现代的既视感,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往里走,我们来到东溪美术馆,馆内挂了不少艺术家的作品,馆员介绍这是由市里美术家协会、当地政府、东溪镇三方合作搭建的平台。市里艺术家下到基层,教农民学习版画,农民可以来到这里进行个人创作。杨老师介绍三、五、十月是美术生来这里写生的月份,由于疫情,目前十月份写生的同学较少。
第六站:盐马古道——太平桥
继续往下走,我们看了南平僚碑,目前石碑仍在,但碑文已被博物馆拓走。看到碑前长了许多杂草,杨老师便将他们清理了,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这里归我管,牌子上面有我的名字。在看过了南平僚碑之后,我们跟着杨老师继续往前,古道游人稀少,偶有零星行人经过,走在幽静的石板路上,伴着潺潺流水,别有一番韵味,站在古道这边可以窥见对岸的太平码头。欣赏完美景之后我们便在往回走,来到了太平桥。太平桥建于明太祖三年,已经有600多年历史。桥的两边有雕花的石栏花墩和四尊石像,默默的守护这一方净土。
第七站:盐马古道——太平桥码头
古道的两旁矗立着许多黄桷古树,树干高大繁茂,枝条蜿蜒下垂,从过去到现在,无数行人从它们身下走过,从人声喧哗到寂静无音,而树无言,它们只是用一圈一圈的年轮见证岁月的变迁。这些高大的黄桷古树和青石板一起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东溪美景。除了这些黄桷古树,东溪风景最漂亮的地方就属太平桥码头了。
太平桥码头,曾是綦河川黔货物集散的大码头,也是最大的川盐集散地之一,川盐到达这里之后一部分转陆运由挑夫运往各乡镇,一部分溯流而上运往贵州各地。这里曾经商贾云集、船只络绎不绝,无数的挑夫走卒以此谋生。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码头虽不及当年的盛况,但宽阔的江面仍不失当年的气度,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的盛景。码头上方靠近公路的位置建有盐运文化博物馆,但受疫情影响暂未开放。看到这里杨老师激动地说,一个地方由盛到衰很正常,但是它的文化底蕴还在,茶馆文化,一些传统都还在。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处,原始风味保留了下来。
第八站:东溪老太婆豆腐干
我们按照原路返回,由于杨老师单位有事,带着我们到美食街便离开了。我和刘老师匆匆吃完午饭,继续旅程。我们在古镇上转悠,看到一些独特的建筑便会拍照。我们看到了罗振声故居、綦江铁矿筹备处东溪办公室旧址……,每一处古建都是綦江历史的见证。
在去另一处遗址的路上,我们惊喜的看到了东溪豆腐干售卖的路牌,于是便改变行程到了东溪豆腐干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家中。此时传承人黄老师正在将制作完成的豆腐干装袋,于是我们便向她询问关于东溪豆腐干制作的一些知识,她表示这项技艺是由家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做这个的已经不多了。由于此时已是中午,豆腐干已经制作完成,我们未能看到完整的过程,只看到了成品的卤豆腐干。由于整套制作流程较长,我们便约好下次再去专程拍摄。
在参观完了豆腐干制作技艺之后,我们沿着街道步行了一圈,最后来到街道便民中心,向工作人员了解当地其他非遗项目的情况,工作人员热情的给我们介绍当地特产,如花生、白茶、黄荆豆花、黄氏木雕等等。
时光如驹,我们的行程在这里接近尾声,我们乘坐17:50的大巴离开东溪古镇,回到学校已是傍晚。这趟行读之旅可谓收获满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是如此!
供稿:巴渝文化工作室
供稿单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上一条:【志愿服务】万粒粟米·绘就星河梦|做节约粮食践行者专题活动圆满结束
下一条:“码”上逐梦:第六届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的赛前培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