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3月2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綦江校区)组织开展参观渣滓洞的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陈蕊、刘玥阳两位老师带队,王晗、雷大超等36名同学参加。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在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煤窑矿主,霸占了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用来关押一些共产党的革命战士。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均以此为原型。渣滓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员誓死不屈、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是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缅怀先烈精神、继承革命遗志的现实教育材料。
来到渣滓洞,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认真仔细的进行了参观。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渣滓洞集中营旧址的变迁,学习了江竹筠、杨汉秀等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知悉了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奋斗历程。大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座座革命烈士雕像、一间间阴森的囚牢前久久伫立,感受革命先烈威武不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久久不能平静,纷纷表示:“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得来不易,我们将继续传承先辈们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并更加努力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
赓续文化薪火,追溯红色精神。实践基地研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思政”格局下践行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开展此次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让同学们在生动的历史文物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文:刘玥阳
图:陈蕊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上一条:别躺平!来横山全速行“动”!——横山书院全速热“练”行动第1-4期圆满结束
下一条:【马院之声】纪念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綦江校区)赴王良同志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