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宁静的冬夜,迎着微寒的风,我们走在前往南湖书院的路上,去参加由名师讲堂太阳澳门集团网站校内讲座与创意写作学院创意写作团共同举办的第41期“兰亭·叙”文化讲座。带着理想和问题而来,我们再次聚集,是对文学的渴望和对哲学的探寻,如同大海对于溪流的召唤。
本次“兰亭·叙”文化讲座邀请青年作家、译者、创意写作学院教师王基胜,笔名为远子的王老师毕业于苏州大学哲学系,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十七个远方》《夜晚属于恋人》《白日漫游》。译有乔治·斯坦纳《思想之诗》,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纳瓦勒· 萨达维《零点女人》。其小说作品获评《亚洲周刊》2019年度“中文十大好书”。
2021年11月28日晚上19:00,文化讲座《论西方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以柏拉图、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为例》在主持人创意写作团团长赵闯的介绍中拉开帷幕,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创意写作学院青年教师韦怡然、王碧嫦、杨玥、刘梅舒及创意写作团的指导老师、作家毕然老师。
当谈论西方哲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将谈到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例如,先有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才有加缪、约瑟夫·海勒、贝克特等作家的存在主义小说或荒诞派戏剧。而在远子老师看来,二者多是同时发生的,很难说到底是文学影响了哲学,还是哲学影响了文学,但人们往往忽视西方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讲座以柏拉图开启,远子老师为大家讲述两个实例来证明柏拉图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他的文学意识对于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一个是《会饮篇》中高潮的戏剧技巧,例如将军亚西比德的闯入就是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情节设置;另一个则是柏拉图创造性地“虚构”出了苏格拉底这一文学形象。在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中,最具戏剧性的便是他的受死。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对苏格拉底之审判和死亡的记录,使得苏格拉底的这场死亡同耶稣受难一样出名,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整个西方悲剧艺术和情感的原型。
远子老师认为柏拉图首先是文学家,是戏剧大师,他的《对话录》是完全可以当成文学作品去阅读。他创造性地吸收了古希腊戏剧的养分,以高明的戏剧手法创造了苏格拉底这个人物。不懂文学的人,是很难真正去欣赏柏拉图。而在柏拉图的文学事业里,最精彩的是他成功地隐藏起了自己的文学激情,使后世的许多人相信他是一个厌恶诗人的哲学家。
关于卡尔·马克思,远子老师认为马克思虽然是个哲学家,但他的文学天赋很高,在他的每一部作品,哪怕是一篇短小的政论文章里,都有明显的文学痕迹。如果剥离马克思主义中的文学色彩,也许其社会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和许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冲在最前面、最具感染力的依然是文学,而不是冷冰冰的哲学。这也应了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智慧是灰色的,而生活和宗教充满了色彩。
在简述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后,远子老师认为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创造不是卖弄或做作,而是将自己的一生作为艺术品那样去严肃认真地对待,也就是不再区分作品与生活,这是一种至高的真诚。虽然,今天的大众热衷于谈论作品与作者的平行论,认为一个人的作品不应和他本人划上等号,所以一个作家可以在小说里宣言杀人放火、作奸犯科等罪恶行径,但他本人仍然需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而这很可能只是因为人性的退化而导致的宽容。因为真正的正直应该体现为一种表里如一的完整。
远子老师最后总结道,在他看来,先有哲学思想,再有文学思潮这一说法是很难成立的。我们也应该设法抛弃文学是感性的、哲学是理性的这种肤浅的二元对立。哲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学风格。反对文学的哲学家,其学说的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哲学今日的衰落也许就源于对文学的抛弃。
因此一个很有可能富有启发的角度是,今天的写作者应该尝试从小写的我回到大写的我,尝试去恢复人的全貌,人的复杂性其实决定了我们是一种热衷于跨界的物种,以往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其实都是跨界的,没有人会像今天的作家那样苦守着一条生产线,我们也不用固守哲学、文学或其他学科已有的边界。事实上,你睁开眼睛看到的、想到的每一行字,每一条新闻,每一个念头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你也能够像前人一样,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生活文学化,将文学生活化。这个当然很难,但正如里尔克所言,一切严肃的事情都是艰难的,而一切都是严肃的。
之后,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举手就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与远子老师进行深度沟通。有同学谈到萨特的哲学,有同学聊到帕斯卡尔的宇宙观,也有同学提到以往的哲学家如果生活在今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远子老师在对这些问题的深度表示惊叹的同时,也做了认真细致、富有见地的回应。
本次文化讲座以柏拉图、马克思、维特根斯坦为例,从一个独特角度带领我们去了解文学,可谓信息量大,干货满满,同时远子老师将枯燥的哲学讲出了文学的荣光和趣味。在毕然老师的活动总结中,讲座到了尾声。
文学对于我们在心中占有何种地位,哲学与我们而言又有何种意义?每个文学青年心中自有评说。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心中也自然有那么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对于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撰稿:杨江雨
图片:周奎、田秋风、陈佳威
指导老师:毕然
(创意写作团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创意营销展风采·青春公益共启航”——淬炼·国际商学院第四届娃哈哈杯校园公益营销大赛
下一条:【中德之窗】榜样引领,追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