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谷歌“阿尔法狗(Alpha Go)”以60胜0负的战绩战胜数名围棋顶尖高手,让街头巷尾见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2022年8月份Stability AI公司发布并开源了Stable Diffusion AI 绘画模型,彻底让AI绘画热潮爆发,这也就意味着人人都将成为艺术家,丹托的预言“艺术终结论”再一次进入到学者们的视野中。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全名: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在美国发布,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与互动,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绘画、摄影、设计等任务。
AI不仅在理工业体现出强大的渗透力,而且在艺术领域也大放异彩。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谱写流行歌曲,撰写小说、电影剧本,甚至绘画,乃至生成诗篇和散文。从学院背景来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正面临着这样的时代叩问:艺术与科技,或者说艺术与智能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关联性不断加强,未来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会是怎样的趋势?因此,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传媒艺术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探索艺术人才、科技人才培育新模式的议题再一次摆在了三院的面前。
艺术传媒学院打造的“艺期移会”第五期节目《科学与艺术:人工智能碰撞艺术创作》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背景,为广大师生带来一场多学院的联动和智慧碰撞。4月26日星期三下午16:30分,直播节目正式开始。
本次节目邀请了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文娟和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党晓圆、艺术传媒学院院长李轶天进行对谈,主持人为艺术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师刘思雨,刘老师就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疑问——选择数字生命还是星辰大海,拉开谈话序幕,与三院领导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她们表达了对于人工智能和艺术碰撞的思考,以及对于当下及未来人才培养的看法和观点。
李文娟院长认为科技是高度理性化、逻辑化的产物,它的议程设置、生产方式、成果成效都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和规范化的评议方式。但是艺术本身是多维、感性的。面对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当下,多样性与标准化之间我们应该进行多元化认知并找准平衡。
党晓圆院长在回答新媒体平台网友提问时,提到智能工程学院已经在进行3D打印技术的创作实践,技术已落实到了产品生产上,但艺术造型设计方面还有所欠缺,党院长和李轶天院长就此问题的解决达成合作意向。
李轶天院长谈到,人工智能用于文艺创作,无论在表现手段、创作格局,还是拓展想象空间方面,都值得重视。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诞生,无疑打破了以往仅能由人类创作作品的规律。
《艺期移会》节目采用自由对话形式、演播室直播+新媒体平台投放的技术,并实现场内线下对话与场外线上提问互动,由艺术传媒学院师生共同打造,是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的“新艺科”完满教育典型案例。
该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充分展示各学院教育理念,作为组织外传播的形式,起到对院外以及校外人士的宣传扩散目的,达成为艺术传媒学院树立教学实践品牌的效果。
《艺期移会》第五期节目幕后工作人员名单如下表:
分类
姓名
导演
教师 陈星宇
教研室主任 曹洋洋
导播
教师 李毓美
2020级学生 周承鋆
设备总监
教师李光耀
直播技术
教师余韩
摄像
2020级学生
邱思佳、谢婷、李娜、秦艺菲
摄影
教师 郭红利
海报设计
教师 李晴
撰稿:李毓美
摄图:郭红利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上一条:极限与信念的较量 我校首届高校斯巴达勇士训练营圆满结束
下一条:58期|营地教育:极限与信念的较量 我校首届高校斯巴达勇士训练营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