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国家或地方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同时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7月4日,智能工程学院“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从合川出发,前往重庆记忆博物馆,希望以“非遗+坚守”为主题,通过调研、采访、体验等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让精神的火焰重新燃起。
走进重庆记忆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木雕模型、一幅幅详细的重庆地理图标、百年历史的青石板路、穷工极巧的蜀绣、各具特色的脸谱文创墙,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流露出匠人的坚守。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内进行参观学习,对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实践团对于前来参观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游客朋友进行了调研及采访,一位受访者表示:相比冷冰冰的机器而言,人工做的更有温度,也更有自己的情感表达,可能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吧。
实践团带着重燃非遗的火焰,也开启了点燃路人视角下的文化瑰宝之路。在繁忙的街头巷尾,实践团积极展开采访活动,从孩子到老人、从学生到上班族,希望通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非遗现状。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发现,目前多数人对于非遗的了解仅限于表面,更有甚者将非遗与过时、老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实践团成员们通过面对面交流、介绍非遗项目、普及非遗知识,引导行人们重新认识非遗文化。
此外,实践团也有幸采访到“麻花博物馆非遗研学基地”的讲解员,通过观看、学习、体验,了解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麻花的渊源及现状。麻花博物馆非遗研学基地的讲解员表示:开设研学基地,是为了提供广大市民朋友们实践的场所及机会,也希望传承非遗从小朋友抓起,培养小小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的记忆。传承非遗,让传统文化根脉赓续、永葆活力是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沐浴在党恩下的青年学子,作为一支致力于弘扬、传承非遗的实践队伍,暑期三下乡第一站已完美谢幕,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践团将继续挖掘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李甜甜 供图:智能工程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供稿、团委转稿)
上一条:【信安风采】教育信创,育见未来 --我校信息安全学院教师代表参加“首届重庆教育信创大会”
下一条:【三下乡|綦】青年三下乡 奉献新时代——“传红‘綦’·寻红迹”党史学习教育团